骑行活动(微信:2478970178)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年轻时,一天飙个200公里,下来还能撸个串、喝个啤酒,第二天生龙活虎,感觉能征服世界。现在?年过五十,周末出去骑个百八十公里,回来感觉被世界征服了——得在沙发上“躺平”半天,才能找回“我是谁,我在哪儿”的灵魂拷问。
最近,后台就有一位粉丝朋友发出了灵魂提问:“小编小编,你说咱们这个年纪,一天到底还能骑多远啊?”
这不只是一个问题,这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那颗依然18岁,但身体却很诚实的心啊!
![]()
第一阶段:心是少年心,腿是…?
刚过50那会儿,谁也不服。看见小伙子们“嗖嗖”超车,心里那股无名火“噌”就上来了:“小样儿,老子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然后站起来一顿猛摇,企图用经验和意志力战胜物理规律。
结果通常是:爽了五分钟,怂了两小时。
那五分钟,风在耳边呼啸,感觉自己就是环法赛场上的王者。五分钟后,大腿开始发出警报:“燃料不足,请求熄火!”肺部开始抗议:“节奏太快,申请降速!”等到终于追上(或者没追上)小伙子,停下来时,感觉心脏快要从嗓子眼跳出来做个自由落体运动了。
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激情是4G的,但身体的内存,好像还停留在拨号上网时代。
第二阶段:从“竞速模式”切换到“养生巡航模式”
经过几次“血的教训”,我们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骑行的目标,从“今天要拉爆谁”变成了“今天要去看哪里的风景”。
我们开始深刻理解一些词语的精髓:
“养生骑”:这不是骑得慢,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心率控制在有氧区间,呼吸均匀如春风,每一脚踩下去,都是为了更健康地活到80岁还能继续骑。
“咖啡骑”:骑行的终点不再是里程数,而是某家隐藏在山野间的咖啡馆。骑30公里去,喝一杯手冲,再配块蛋糕,和骑友吹吹牛,这难道不才是骑行的真谛吗?
“拍照骑”:里程?速度?那都是浮云。能拍到9张发朋友圈的绝美照片,今天的骑行就是圆满的、成功的、值得点赞的。
我们的车上,也开始出现一些“中年标配”:保温杯里泡枸杞那是基础操作,座垫必须换成加宽加厚的“沙发座”,导航架上手机不是为了看速度,是为了随时看清楚哪家农家乐的土鸡更香。
![]()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一天到底能骑多远?
答案简直是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码表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今天能骑多远。
它取决于以下多重因素:
1.天气因素:逆风?减20公里。暴晒?再减20公里。如果刮风下雨,那今天的骑行计划就自动转为“阳台擦车一日游”。
2.路况因素:全是坡?对不起,打扰了,我们选择推车,那叫“徒步越野混合训练”。
3.饭点因素:沿途有没有著名的烧鹅店/羊肉面馆?如果有,为了它,我们甚至可以临时加码30公里!
4.队友因素:跟一帮同样“养生”的老伙计,100公里也能欢声笑语。要是混进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50公里就能让你怀疑人生。
说实话,这个数字真的不重要。80公里怎样?150公里又怎样?
我们不再需要用里程数来证明自己的强大。我们骑行的目的,是为了那份在路上的自由,是为了看看那些坐车到不了的风景,是为了和老朋友聊聊家常、和新朋友吹吹牛逼,是为了出一身通透的汗,然后回家洗个热水澡,睡得像个孩子。
骑行,早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让自己快乐、健康的习惯。快慢远近,自己舒服就好。
好啦,话匣子就开到这儿。小编我嘛,现在一天的舒适里程,大概就是80-100公里,前提是得有好吃的!
现在,轮到你们了!
快来评论区:年过50的你,现在一天还能骑多远?是属于“猛男/猛女型”、“养生佛系型”还是“美食探店型”?晒出你的数据和故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