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老家一位亲戚跟我说:“上个月,瞊眼殁了。”闻之,甚为惋惜。
殁,即“没”,是对“死亡”的一种古雅而委婉的说法。在晋省平定方言中,“殁”字读入声,急促而短,一发即收。
“瞊眼”是一个人的名字,准确地说,是跟了他大半辈子的外号。
![]()
平定县阳春楼
“瞊眼”生来眼睛有些斜视,与他面对面说话,他的眼睛总是往两边瞟,好像心不在焉似的。站在他旁边、不跟他对视的时候,反觉得他一直在死死盯着你看。
平定方言中,把眼睛因斜视,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看东西不太清楚、眼神不太正的人,就叫“瞊眼”。
一
这个“瞊”字,平定人读作阳平,儿化音,尾音还得拖得稍微长一些,“瞊——儿”,拖腔带调的,满满的都是戏谑和嘲弄的味道。
“瞊眼”比我大不了几岁,是个勤快的庄稼人。地里有活,他就去地里动弹;地里没活,就去城里搬砖扛水泥,从来没见他闲过。
![]()
[明] 徐孝《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书影
我和瞊眼算不上深交,但他的厚道与朴实,还有那独特的眼神,却成了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未见收录,说明它是个晚起字。考之典籍,至晚在明代字书中,才有记载,比如:
![]()
[明] 陈荩谟 《元音统韵》书影
徐孝《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瞊,不明。”
陈荩谟《元音统韵》:“瞊,不明也。”
梅膺祚《字汇・目部》云:“瞊,徒党切,音荡。不明也。”
![]()
[明] 梅膺祚 《字汇》书影
这里的“徒党切”,是古代反切注音法,按照反切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的原则,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拟音,“徒党切”当为dàng(音荡),所以梅膺祚在《字汇》中同时又用直音法标注为“荡”音。
“不明也”,是指“不清晰、昏暗”。《字汇》将“瞊”字归在“目部”,应特指“视觉上的不明”,即眼睛看不清、视物模糊。
![]()
[清] 虞德升《谐声品字笺》书影
到了清代,虞德升《谐声品字笺》不仅将“瞊”与“瞍、䁁、瞌、瞪”等指向眼部疾病或视觉状态的字并列收录于“目”相关条目下,而且在释义中直截了当地说:“瞊,目不明也。”
由此,古代字书中的“瞊”,与平定方言中表视力缺陷的“dang(音荡)”音义俱合。
二
“瞊”在古汉语中较为生僻,除了字书、音韵著作之外,在传世文献中很少看到它的用例,说明这是个流行于民间的俗字,以口头流传为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视力有缺陷的人,平定人嘴边一定会蹦出“瞊”这个字,但都是会说不会写,知其音而不知其形,更不知其所以义。
![]()
[清] 黄汉《猫苑》书影
反观千里之外的浙江温州,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现实生活中,对“瞊”的呈现都极为详尽。
清代浙江师爷黄汉在《猫苑》中记载了古代温州的一种民间习俗,即每年立春这天,在门口、厅堂、内室等各处燃烧樟树叶和爆竹,这个活动被称为“燂(tán,音谈)春”。
进行“燂春”时,人们还会边做边念咒语:“燂燂猫儿眼光,燂燂老鼠眼膜瞊。”
黄汉对此注解:“盖咒鼠目之瞎也。有应者,终年鼠患为稀。”意思是说,这大概是借咒语祈求老鼠眼睛失明,若仪式灵验,家中一整年的鼠患便会减少。可见,“燂春”的目的是祛邪禳灾、纳福迎祥。
![]()
温州民俗《燂春》
而这段咒语中的“瞊”字,含义正是眼睛失明、看不清东西。
时至今日,温州方言仍将瞎子、盲人称作“膜瞊”。
例如,温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大塘出朱王,坑古出瞙瞊”。其中,大塘位于温州藤桥镇,传说古时该村出过一位农民领袖,曾自封为“朱王”;而邻近的坑古村,盲人相对较多。
![]()
《康熙字典》中的“瞊”字条
温州乐清也有类似俗语:“看东西叫眙物事,眼睛瞎叫瞙瞊”“瞙瞊翻书眙,一直不明白”。乐清方言里的“眙”读作 chì(音次),意思是眼睛直视。
在温州方言中,“瞊”还衍生出一种相关用法,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不先弄清楚情况,即胡乱行事、闭眼说瞎话,比如“你瞙瞊的啊”“你眼灵珠搇牢瞙瞊讲”。
三
在方言文化的传承中,有些字,我们天天说,却从未想过怎么写,更别提深究背后的文化内涵了。
近来,平定县城附近有个村子,为发展文旅,修了个“南墙”让人撞,还建了个方言墙让人念,谁知上面全是错别字。
![]()
平定县某村打卡景点“撞南墙”
这绝非无足轻重的笔误,而是对汉字形义关联的轻率割裂,更是对方言千百年口耳相传所积淀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粗暴消解。那些浸润着泥土气息、凝结着乡土记忆的独特表达,因这些谬误的书写而变得面目模糊、魂不附体。它如同一匹凝聚着历史经纬与文化价值的珍贵锦缎,被无知之手撕扯得支离破碎。
今天的平定人,一直以“文献名邦”传承者自居,然而,在复建象征这一荣光的“文献名邦坊”时,竟将原联中的“衝繁”二字刻错,且这一刺眼的错误赫然存在数十年之久,始终无人问津,未予纠正。此举不仅暴露了对历史文本的极度漠视与对先贤智慧的不敬,更是文化传承链条上严重的失职与断裂。
![]()
平定县某村方言墙
从方言墙上那些被错写、导致文化基因失传的古老汉字,到“文献名邦坊”上经年未改的错刻“衝繁”,如同两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下平定在文化传承工作中的浮躁敷衍与根基虚浮。
若继续对此等触及文化核心命脉的细节视若无睹、敷衍了事,那么,曾经令平定人引以为傲的“文献名邦”称号,终将不可避免地沦为一块空洞无物的牌匾。其所蕴含的真正的精神内核与历史荣光,早已在持续的怠慢与无知中,无声地凋零、散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