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京官从高到低分为堂官、司官和小京官三大类,堂官属于高级别大员整体数量并不多,小京官大多为刚入仕的新手,在国家政治中影响有限,而处于中间的司官才是行政的骨干,也是真正办事的一个群体。
司官具体是指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御史大致算了一下,仅是六部郎中、员外郎的数量大致就有三百大几十人。相比较而言郎中是一司的最高长官,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别看郎中品级只是正五品,但六部中有三个郎中的地位极高,权力不比侍郎逊色,而且他们的仕途前程也很好,基本上都能顺利升到堂官。
第一个是吏部文选司郎中
吏部古称“天官”,居六部之首,明代时吏部的地位远超其他五部,有时候连内阁大学士也得让他三分,根据相关方面的记载,明代的吏部左侍郎见到其他五部尚书,行的就是平行礼。
清代吏部由于人事权受到削弱,地位不如明代,但仍排在首位。吏部的组织架构并不复杂,分为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司。
文选司掌职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是吏部最核心的部门。文选司也是郎中配置最多的,有满四人、蒙一人、汉二人。
任何时候人事工作都是国家最主要的核心政务,吏部文选司郎中,尤其是掌印满郎中权力很大,在文官铨选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为所有官员的一道审核都卡在文选司,只有经过文选司的点头认可,才会将人员名单上报给吏部堂官。
在铨选期间,很多候补、候选官员必须要走文选司的路子,否则的话就不可能获得实缺。而且在第一道程序中,尚书、侍郎也基本不能干预。因此说文选司掌印郎中,相当于大半个堂官。
第二个是户部银库郎中
户部三库就是国库,分为银库、缎匹库、颜料库。三库中的银库是国家的财政出纳中心,所有收入和开支都得经过国库。
户部银库也是户部最重要的部门,是独立于其他清隶司之外的一个机构,郎中只设满一员,别说是汉人,就是蒙古、汉军旗人也没有资格充任银库郎中。
更多的时候,皇帝还会派遣王大臣监管银库,比如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允祥就长期兼管户部三库。这就表明,皇帝对户部银库是十分重视的,非绝对亲信不授银库郎中一职。
银库郎中不仅权力大,而且也是收入最高的司官。尤其是嘉庆以后户部银库管理混乱,大量的国帑被库丁盗窃,数任银库郎中从中分肥,保守地说,只要干上一人,后半辈子就吃喝不愁了。
第三个刑部秋审处郎中
明清定例,每年秋天要对京师和各省的重大案件进行复核,然后上报皇帝最终定罪执行,这个程序就叫秋审。
秋审的主要负责部门是刑部,每年的七月刑部就要派出最专业的人员组成秋审处,由尚书亲自点名委派郎中、员外郎主持工作。
秋审处郎中毫无疑问是刑部司法经验最丰富、律例最熟悉的骨干精英,因为秋审最终是要向皇帝负责的,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人命关天,受到的处分也是十分严厉的。故而,秋审处郎中风险也是最大的。
刑部是六部中专业性最强的部门,尚书、侍郎由于调动频繁,很多都不具备刑名经验,具体的行政事务主要是由各司郎中主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换句话说文选司郎中能干的活吏部尚书、侍郎也能干,而秋审处郎中能干的活,刑部尚书、侍郎九成干不了。正因为如此,秋审处郎中在刑部的地位很高,是皇帝最看重的司法人才,也是刑部堂官的第一候补人选。
吏部文选司郎中、户部银库郎中和刑部秋审处郎中,在所有司官中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按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京察,都规定此三司郎中必获一等。
京察的成绩和仕途前程是挂钩的,每次京察一等的员额也十分有限,且每个部门都有固定的人数。三司郎中只要符合俸满、无处分的先决条件,就可以百分之百获得京察一等,随之而来就是记名升官。
更主要的是,三司郎中的晋升走得还是非常规路线,不一定要按照正常的程序升官,大概率都会得到越级提拔。比如文选司郎中、银库郎中可以升任三品京堂。
升官最快的还是秋审处郎中,从乾隆朝的情况来看,不少秋审处郎中都是被直接提拔为刑部侍郎,最差的也是外放按察使。
清代官场四品是个坎,大多数郎中、员外郎都很难升到京堂,所以官场才有“九转轮回”之说,就是说五品官非得经过九次调动才有可能突破四品,不过这一官场魔咒对以上三司郎中而言并不适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