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 ,早上好。
我是洛小山,和你聊聊 AI 产品设计。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现在似乎正处于一个巨大的悖论里。
一方面, AI 是目前最火的赛道,只要谈及 AI 大家的兴趣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我们身边的 AI 产品,似乎在以惊人的速度贬值。
举个例子。
2023 年,一个能快速生成文章的套壳应用,敢卖几百一年。
现在,这个几乎是所有大模型应用的标配,而这些应用,在价格战里苦苦挣扎。
因为,大部分模型都免费了,应用是收不起钱的。
刚开始,即梦、可灵这些应用甚至有点待价而沽的感觉,用户想用只能排队还限量。
现在,0 元一张图,生怕你不用,生怕你跑了。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用户不愿意花钱了?
昨天刘润年度演讲里,用户价值迁移引起了我的思考,与你一起分享。
![]()
01|价值重排
刘润在演讲里,提出了一个现象,叫做「价值重排」。
![]()
他举了两个例子:5.9 元的咖啡,和 99 元的 Labubu。
![]()
咖啡是用能消费,用户希望它「该省省」,于是巨头们开始疯狂卷价格。
从五块九卷到一毛钱。
![]()
而Labubu 是情绪消费,用户为它「该花花」,于是一掷千金甚至通宵排队。
![]()
听到这里,我觉得这像极了今天的 AI 行业。
我们正在目睹一场 AI 产品的「咖啡化」:当 AI 变得像水电煤一样触手可及,那些只提供「功能效率」的 AI 产品,正在无可避免地滑向「5.9 元包邮」的命运。
你我,都不可避免陷入其中。
02|三个正在发生「大趋同」 一、基模能力趋同,天花板出现
从 ChatGPT 5 变成路由器开始,我觉得 LLM 的基模已经很难卷出什么了。
代表特点,是 Qwen3 这种除了卷 LLM 、VLM 之外,还卷 Omni 这样端到端的模型。
从 Claude 3.5 到 4 到 4.5,除了回答能力之外,开始卷 Coding。
以智谱这样战略对标 Anthropic 的厂商的穷追猛干下,模型在常规能力下的差距正在被迅速拉平。
那种一个模型遥遥领先的叙事,现在已经失去吸引力了。
那么,当大模型本身变成了水和电,单纯依赖更强模型的信息差产品壁垒,已经开始消失了。
二、应用能力的趋同,同质化内卷
当基模能力拉不开差距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在应用层疯狂内卷。
从 ChatGPT 出教学模式,到浏览器;从 Claude 出 Coder 到 Skills 增补性的功能。
这些应用层也开始快速的同质化。
而且是基模厂商下场快速同质化。
不管是基于 RAG 范式的垂类搜索,还是基于 Know-How 的 Agentic 应用,甚至是一些缝合怪,都只有短暂的先发优势。
因为比如转 PDF、OCR、语音转写…
这些原子能力正在像积木一样被开源,被 MCP 快速组装。
你今天刚上线的有意思的独家功能,下周就会出现在竞品的更新范围里。
功能没啥特殊的,现在一个 SOTA 可能只能维持一两周。
三、用户体验趋同,生态餐饮化
那这带来有一个必然的结果:AI 应用生态越来越像餐饮行业。
餐饮行业是怎样的?
不会再有一个绝对的寡头。
用户会在各个生态中择机而栖。
用户手机上用苹果和华为的 AI 助手,写稿的时候用 WPS AI,开车时候用理想同学。
当模型、功能、生态都趋同的时候,那价格战可能就是唯一的终局。
但不管价格战也好,舆论战也好,甚至以后在 AI 行业也可能出现各种黑嘴。
其实本质上,还是要回答一个灵魂问题:
当 AI 的能力趋同,价格也趋同的时候,用户凭什么选择你?
03|AI 产品的海底捞之路
年初我的观点是:用户买 AI 应用本质就是买结果。
现在发生了改变。
因为既然聊到了餐饮,那在餐饮行业,其实有个绝佳的案例:海底捞。
真正的口碑,来自「海底捞」式的服务。
我去过很多次海底捞,甚至热衷于带团队同学在生日的时候去海底捞感受社死。
我们很少会提及海底捞的口感比别人好吃多少,但我一定会夸赞他们半份的设计和超棒的服务体验。
海底捞是靠口碑致胜的。
当 AI 产品进入餐饮业阶段,用户需要的,可能就是「海底捞」式的产品。
那,AI 产品的用户口碑是什么?
除了产物靠谱,用户为应用付费的,从那个趋同的 AIGC「产物」,转向到那个独特的「过程」。
![]()
这也是刘润提到的,用户的付费动力,从「功能」向「情绪解药」的价值大迁徙。
史蒂夫·乔布斯有句名言:「设计不仅仅是它看起来和感觉起来怎样。设计的关键是它用起来怎样。」(Design is how it works.)
![]()
我觉得,在 AI Native 时代,这句话尤其正确。
AI 产品的设计,需要从「功能满足」迁徙到「情绪满足」。
说白了,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不但要讨论「用户需求价值」以外,还要讨论「用户情绪价值」。
昨天,刘润的情绪解药框架也提了三个明确的路径:
![]()
一、夺回掌控感:从黑盒到参与感
我最近退订了 ChatGPT Plus。
一方面是新版本确实拉胯,另一方面,是我发现它很难和我产生参与感了。
它更像一个无情的深度研究机器。
相反,我发现犟种 Gemini 会在一些讨论中,适时地提供它的观点,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这个微妙的差别至关重要。
当 AI 只是一个黑盒,用户就是提示词工程师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失控的。
但当 AI 变成一个能够 diss 你的犟种朋友,用户就有了「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就是刘润所说的夺回掌控感。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结果,而是主动地共创价值。
当用户需求都能被满足时,这种「过程的参与感」就变得尤为重要。
![]()
强烈推荐这本书。
![]()
二、共鸣软反抗:从 Tool 到 Copilot
刘润提到了软反抗,比如年轻人用哪吒的丧萌来反抗传统乖巧。
在 AI 领域,用户也有软反抗:
我们反抗充满的AI 味的内容和回答
反抗被当成 Prompt 工程师的压力,
反抗 AI 冰冷的工具感感觉。
如果一个能建立共鸣的 AI,会用它独特的人设来回应这种反抗。
它可能毒舌但专业,可能幽默且博学。
它让你感觉到,屏幕对面是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僵硬的 AI 。
比如下面卡兹克之前分享的 GPT 的人设。
这种懂你的共鸣,是用户建立情感链接和长期归属感的关键。
![]()
![]()
三、创造小满足:从交付结果到优化心流
大部分 AI 产品都太粗暴了。
你给它一个指令,它给你一个结果。
这个过程是冰冷的,是黑盒的。
而一个海底捞式的 AI,会关注你使用过程中的心流。
它会优雅地处理边缘条件,会在你卡住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启发,会在你完成一个复杂任务时给予正向的反馈。
这个也是我之前做 WPS 伴写的思考。
AI 不需要你写复杂的提示词,只要在你卡壳的时候,帮你补全下一句话。
这是我之前 Leader 凯莉姐总问我的一句话,就是乔布斯所说的「how it works」。
「用户会怎么用呢?」
我也在团队中,一直在问产品同学。
聚焦用户使用过程的设计,是产品「好用」的核心。
这种好用本身,就能持续不断地创造小满足。
另一个案例,就是小米。
小米汽车里藏在板子下面的手电筒,在座椅后面的螺丝钉们…
![]()
说白了,就是口碑,就是表现和体验超出用户的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
在许许多多的 Aha Moment 中感动用户。
这也是我的 AI 产品价值观: 稳定、高效、有温度。
![]()
终 | 最后的思考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你的 AI 产品正在变得不值钱?
因为当 AI 的「功能」正在快速咖啡化时,还在拼命卷功能的产品,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真正的壁垒,已经从能力迁徙到了情绪。
AI 正在逼着所有产品经理,从纯功能设计转变为体验设计工程师。
在未来,AI 产品的口碑,将不再取决于它有多高效,而是取决于它有多懂你。
这,可能是 AI Native 产品的大迁徙。
上面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对,但一定真实。
对于 AI Native 探索,你有哪些想法?
欢迎评论区留言,我将抽取 3 名评论粉丝赠送首款周边~
个人 AI 提效大号鼠标垫。
![]()
关于我
我是洛小山,一个在 AI 浪潮中不断思考和实践的大厂产品总监。
我不追热点,只分享那些能真正改变我们工作模式的观察和工具。
关注我,我们一起进化。
本文知识产权归洛小山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抓取本文内容,用于模型训练以及二次创作等用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