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当雷军的个人微博已经停更近十八天,当小米汽车内部对“IP解绑”或“替代发言人”的风险预案仍旧缺席时,围绕小米SU7的舆论风暴已经完成了从质疑到定性的全过程。
在最近的九十天内,小米汽车负面舆情占比高达96%,NSR(净情感值)跌至-96%。这不仅创下了国产新能源品牌年度最差纪录,更宣告了一件事:在商业世界战无不胜的雷军,正在汽车行业遭遇剧烈的“信任击穿”。
从2024年底“交付量破十万,冲击二十万辆”的豪情万丈,到2025年9月共两次召回11.7万辆SU7,被用户斥为“丧事喜办”的狼狈,中间只隔了不到一年时间。这短短一年,几乎浓缩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工业现实碰撞的全部剧情。
为什么在手机及其他领域战无不胜的雷军,在汽车领域有点狼狈?
我想答案并非出自公关或营销部门的失误,而是源自更深层的思维惯性:手机造车的思维方式,正在汽车行业遭遇滑铁卢。雷军-小米汽车给所有跨界者揭示了用“手机思维”打造“汽车品牌”的三个致命陷阱。
陷阱一——“三年必成”:过度承诺
在手机领域,小米的起家哲学是“承诺越大,流量越大”,这毋庸置疑是非常成功的。
“为发烧而生”、“价格厚道,感动人心”、“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些口号不仅是营销词汇,更是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捕捉。在手机这个产品上,这种豪情是管用的:如果产品出了一点小问题,用户大不了是体验不佳;如果失望了,可以退货,可以换个品牌。风险是有限的,代价是可控的。这种哲学鼓励激进的创新和快速的试错。
然而,雷军在跨界进入汽车赛道时,不仅延续了这套哲学,还将其推向了工业领域的极限:
2021年3月,当他宣布投入“人生所有积蓄”和“最后一战”来造车时,那种孤注一掷的豪情达到了顶峰。随后便是那句经典的“三年必成”和SU7发布会上“五年进入世界前五”的雄心。
这在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
汽车研发是一个漫长、保守且充满敬畏的过程,通常需要五到七年的时间,来确保从设计、碰撞测试、供应链磨合到品控体系的万无一失。因为汽车一旦上路,它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时重启的工具,它是生命的载体。
雷军试图用手机行业“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巅峰”的速度,去对抗汽车工业“五年磨一剑,七年求稳妥”的规律。当这种速度被冠以创始人“最后一战”的承诺时,它在流量上是成功的,但在工业层面,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当2025年4月2日,SU7发生致死事故后,所有曾经的豪言壮语,都在舆论的放大镜下迅速变质。
·“三年必成”不再是效率的象征,而是被解读为“为了赶时间而三年赶工”的铁证。
·“五年进入世界前五”不再是雄心,而是被讽刺为“不切实际的吹牛”,掩盖了产品在基础安全上的仓促。
公众的质疑不再是“你手机为什么卡顿”,而是“你为什么敢用三年时间,干别人七年才敢做的事情?”所有的流量,都在此刻迅速反噬,转化为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深刻怀疑。
在手机行业,承诺越大,对用户梦想的鼓舞越大;但在汽车行业,承诺越大,对工业底线和安全标准的挑战越大。这种对产品属性的误判,让小米所有的流量和光环,在一次次安全事故面前,加速了信任的崩塌。
陷阱二——“车主不是粉丝”:粉丝经济的问题
小米之所以能穿越多个生命周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粉丝文化:通过“和米粉做朋友”,建立起一个高容忍度的用户社群。这套逻辑在手机行业运作得炉火纯青:产品有小瑕疵?粉丝会“理解”这是为了“性价比”和“快速迭代”所付出的代价。
然而,当小米试图将这种“粉丝经济”搬到汽车上时,它立刻产生了致命错位。
汽车用户购买的本质是什么?
是安全、是可靠、是长期的陪伴、是资产的保值;
车主的核心诉求,是零容忍,而不是“情怀”或“理解;
当小米试图用粉丝经济去卖车时,这种错位就暴露无遗:
·发布会的错位:小米将发布会搞得像一场科技演唱会,雷军个人光环达到顶峰。这在米粉眼里是“亲近感”,但在传统车主眼里,却是“不务正业”和“过度娱乐化”。他们关心的是底盘技术、电池安全和车身刚性,而不是创始人的T恤。
·情感绑定的失效:手机出问题,可以一句“我们还在努力”,获得粉丝的谅解。但当汽车出事,车主立即会剥离掉“米粉”身份,只剩下“消费者”的身份。他们会直接质问:“我是花了二十多万买车的消费者。出了事故,这不是说‘理解’就行的,这是对生命的漠视。”在安全与生命面前,情怀一文不值。
这种身份错位在2025年9月19日的召回事件中达到高潮。
小米召回11.7万辆SU7,但处理方式却是用OTA升级代替物理返厂。这套“快速迭代、软件修复”的手机思维,在车主看来是傲慢和儿戏。他们认为:这么严重的安全隐患,居然试图用远程升级来敷衍?这是将人命当成了可以远程修复的手机程序,是对车主的二次伤害。
“丧事喜办”的指责声浪,正是车主们的的愤怒回应。
手机用户和汽车车主,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前者可以容忍瑕疵,后者要求完美的安全。一旦试图用粉丝经济的高容忍度去应对汽车工业的零容忍时,品牌的信任基础将会崩塌。
陷阱三——“创始人IP的双刃剑”:危机失语
在手机时代,雷军的个人IP是小米最大的资产:代表了效率、亲民和理想主义,是免费且高效的流量入口。然而,在汽车的危机时刻,这个IP却迅速转化为品牌巨大的负债。
汽车致死事故,适用的是“48小时黄金窗口”原则。在生死面前,公众需要一个明确、快速、有温度的态度。
对比同行的做法:特斯拉的马斯克,尽管言论争议,但在事故发生后,通常会迅速发推,公开数据,明确态度;蔚来的李斌在ES8测试车坠楼事件中,也第一时间到场,表现出极高的透明度和人情味。他们的态度,即便不能挽回事故,也能挽回公众的信任。
然而,2025年4月2日SU7致死事故后,雷军的做法是:漫长的沉默,随后是长达十八天的微博停更。2025年10月13日成都SU7 Ultra再出死亡事故,雷军当天却转新车广告“阳光下更好看”,对事故置若罔闻,有选择的视而不见。
这种沉默,是典型的“手机公关思维”在作祟:先观望舆论,等危机公关团队拿出完美的策略再发声。但在汽车事故面前,这种等待被公众迅速解读为:冷血、逃避、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小米内部缺乏“IP解绑”和“替代发言人”的风险预案,这暴露:他们从未预设过创始人IP会成为靶子。在手机行业,道歉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在汽车行业,道歉和沉默都无法解决问题,只有产品说话,数据透明,责任清晰,才是唯一的解药。
最终,当官媒《钱江晚报》发出“别把合理批评当黑公关”的直接呛声时,它实际上是给小米定下了调子:小米在用公关、流量和创始人光环,试图转移公众对产品本身的质疑。
在生死面前,创始人IP不仅不是保护伞,反而成为一个巨大的聚光灯,放大了每一次决策的迟疑和冷漠。手机出问题,可以等等看;汽车出事故,每一分钟的沉默都是罪证。
结语、工业的回归与流量的终结
这三个陷阱——过度承诺、粉丝错位、危机失语——层层叠加,将小米汽车的舆论声量拖入了96%负面的泥潭。手机是工具,可以“为发烧而生”,可以“边用边改”;但汽车是生命的载体,它只接受零缺陷和慢工出细活。
雷军试图用三年时间,去对抗汽车工业五到七年的研发周期,这本身就是在挑战一个行业的基本规律。这种挑战依赖于两个核心资产:流量和创始人的个人信用。
如今,流量反噬了产品,创始人IP正在从资产变成负债。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完成价值的回归,当技术逐渐成熟、市场回归理性,消费者将不再为任何一位企业家的个人魅力买单。他们终将会收回对“情怀”的关注,只看安全、可靠、和品质。
我相信,流量造车的时代正在终结!在这个重资产的工业赛道上,所有浪漫的想象和跨界的经验,都必须在工业的零容忍面前低头。
毕竟,任何人都无法用手机思维的轻盈,去挑战汽车工业的沉重。小米汽车的代价,只能由小米品牌和雷军个人声誉来承担。期待未来小米汽车和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能够不负时代,真正领先!
——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