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深秋,晋北的寒风卷着碎雪掠过五台山脉,日军华北方面军集结 5 万兵力实施 “北围五台” 计划,25 路敌军如毒牙般啃噬着北岳抗日根据地。就在这危急时刻,八路军 120 师 358 旅旅长张宗逊率领 716 团与 714 团星夜东进,一场载入史册的伏击战正悄然酝酿。
![]()
此前一个月,张宗逊部已在同蒲路北段掀起游击战:714 团突袭平社火车站,716 团攻克龙泉庄据点,用灵活战术死死拖住日军后腿。11 月 2 日,716 团参谋长刘忠带着骑兵排在风雪中疾驰数十里,带回了关键情报 —— 日军蚋野大队 700 余人偷袭高洪口得手后,正准备沿大路返回五台据点,这支孤军已成惊弓之鸟却仍骄横无忌。
“这是送上门的战机!” 张宗逊在煤油灯下铺开地图,指尖最终落在 “滑石片” 三个字上。此地两山夹一沟,数里长的山道蜿蜒如肠,正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设伏天险。他当即拍板:716 团抢占两侧高地主攻,形成 “拦头、截腰、断尾” 的铁三角;714 团直插南院村,既能阻敌增援,又能兜剿逃兵。“一个小时内出发,晚一步就成了煮熟的鸭子飞了!” 张宗逊的命令斩钉截铁。
暮色四合时,716 团官兵们甚至来不及扒几口热饭,便踩着草鞋向滑石片奔袭。寒风割脸,积雪没踝,战士们在崎岖山路上疾行四小时,终于在深夜九点抢占了预设阵地。就在他们架起机枪的瞬间,远处传来了日军的马蹄声与嬉笑声 —— 蚋野大队正扛着抢掠的财物,在月光下大摇大摆地走进 “口袋”。
“打!” 随着 716 团团长黄新廷一声令下,山顶的机枪突然喷吐火舌。3 营在沟口用密集火力封死去路,2 营如猛虎下山拦腰截断敌军阵型,1 营从后侧发起冲锋,三路兵力瞬间将日军分割成数段。日军猝不及防,在沟底挤作一团,轻重武器根本无法展开。张宗逊在临时指挥所里沉着调度,当看到日军试图抢占西侧小山包时,立刻命令预备队发起反冲击,将敌人重新压回沟底。
这场激战从深夜持续到拂晓。战士们顶着日军的反扑,端着刺刀一次次冲入敌阵,雪地里到处是拼杀的身影。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伏击圈内的日军已被全歼,蚋野大队长的尸体倒在血泊中。少数突围的残兵刚逃到南院村,就撞上 714 团的枪口,最终无一漏网。此战共歼灭日军 700 余人,俘虏 21 名,缴获火炮 6 门、轻重机枪 30 余挺,战马 153 匹,成为反 “围攻” 作战的关键胜利。
捷报传到 120 师指挥部,贺龙师长欣喜不已,可国民党联络官却满脸狐疑:“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怎能全歼日军精锐大队?” 贺龙笑着授意张宗逊送去缴获的日军军刀,当寒光闪闪的指挥刀摆在桌上时,联络官顿时哑口无言,良久才叹道:“八路军果然名不虚传!”
滑石片大捷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战斗的胜利。在日军重兵 “围剿” 的阴霾下,张宗逊用周密的侦察、精准的判断和果断的指挥,践行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军事智慧。战士们饿着肚子奔袭、顶着风雪作战的血性胆气,更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正如战后总结所言,这场战斗不仅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更用胜利点燃了北岳根据地的抗日烽火,为后续反 “扫荡” 斗争注入了必胜信心。
七十余载岁月流转,滑石片的风雪早已散尽,但张宗逊的指挥艺术与八路军的英雄气概,永远镌刻在太行山的山石之上,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永不褪色的丰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