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纪念会议,原本是一次象征和平与团结的仪式。然而就在各国代表纷纷回顾联合国走过的八十年时,美国突然抛出一个“重磅炸弹”——打算派人竞选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消息一出,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
在10月24日这场由俄罗斯主持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除了回顾联合国的历史、探讨未来改革方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议题——2026年秘书长选举的筹备工作。按照惯例,新秘书长将在2027年正式上任,但美国的突然表态,让这个原本平静的程序蒙上了政治的阴影。
一、“美国要上位”?联合国会议变成角力场
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谢伊在发言中表示,秘书长的选举应该“打破旧规”,不能再按各大洲轮换的惯例来办,而要“面向全球择优选拔”。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真正的意思很明显:美国希望自己也能参与竞争。
![]()
这在联合国历史上几乎是闻所未闻。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秘书长一职始终遵循区域轮换原则,避免被某一强权国家长期主导。历任秘书长的分布也体现了这一点:
- 第一任秘书长李·特里格韦来自欧洲(挪威);
- 潘基文来自亚洲(韩国);
- 现任古特雷斯则是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
按惯例,下一任秘书长很可能应当来自拉丁美洲或加勒比地区。
但现在,美国提出要“全球竞选”,实际上就是想打破这种平衡,把联合国的核心领导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不少外交官私下调侃,这恐怕是美国想把“地球村的村长”也变成“白宫直属部门”。
![]()
二、中国坚决亮态:世界的事要大家一起商量
对于美国的这番“突破惯例”,中方反应非常迅速。我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发言中明确指出,联合国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多边主义原则,而不是让个别大国“说了算”。傅聪的发言,虽然语气温和,却字字带锋——这其实是在告诉美方:联合国不是美国的私产,规则不能被随意篡改。
![]()
中国的态度一向鲜明。无论是在气候变化、发展议题还是国际安全领域,中国都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反对任何国家搞“政治集团化”和“阵营对立”。傅聪在会上提到的“以大团结破除小圈子”,其实是对近年来美西方不断推动“小多边机制”的一种反击——比如“印太战略”、AUKUS联盟等,这些组织看似合作,实则削弱联合国的权威。
在北京看来,联合国秘书长必须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中立者,而不是为个别国家利益服务的“代言人”。这一点,已经成为多国共识。
![]()
三、俄罗斯一句话,点破美国野心
会议上,俄罗斯常驻代表涅边贾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些西方国家正在利用联合国平台,为维持自身日渐衰落的影响力制造对立。虽然他没有点名,但话中指向显而易见。俄罗斯的立场与中国一致——维护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反对单边主义和政治操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试图“插手”联合国的高层任命。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就多次为秘书长人选较劲。甚至在1981年,中国为了反对西方国家强推第三次连任的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连续16次投下反对票——那是中国第一次在联合国表决中展现强硬姿态,也让世界意识到,北京不再是“沉默的观察者”,而是有立场、有态度的大国。
![]()
如今,美国的野心似乎卷土重来,但世界格局早已不同。冷战早结束了,美式霸权却仍在寻找新出路。只是,这次面对的是更加团结的“多极世界”:中俄的坚定态度、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让美国想“坐上联合国最高席位”的算盘变得极为困难。
四、结语:联合国的未来,不能被私欲绑架
联合国成立八十年来,虽然历经曲折,但始终是世界和平与合作的重要象征。它的秘书长一职,更是各国信任与平衡的产物。如果让强国染指,联合国的中立性与公信力将一夜崩塌。
美国也许以为“实力”能换来一切,但事实是,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社会早已不是单极时代。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仍坚持一个信念:全球事务,必须由大家一起商量,而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
![]()
正如一位外交观察家形容的那样:“联合国秘书长不是地球总统,而是世界共识的象征。”
美国想靠政治手腕上位,不仅会遭到广泛抵制,甚至可能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联合国改革方向的思考。而中国与俄罗斯的表态,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联合国的权威,任何人都碰不得。
八十年后的今天,联合国依然是多边主义的灯塔。但这盏灯,只有在所有国家的共同守护下,才能继续照亮人类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