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范出租车》看似是一部现代社会的复仇剧,其实骨子里仍是武侠片。换个时空,几位司机、黑客、技师,就是江湖里刀光剑影的侠客。只是这次,他们换了外衣,用的是汽车、电脑和监控器。观众在弹幕里对韩国的司法制度冷嘲热讽,仿佛片中那一地鸡毛便是制度的缩影。我觉得大可不必。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把它当成现实的铁证,未免荒唐。尤其是结尾那位检察长辞职,承认制度不完美,还请求年轻检察官留下来,这种安排在国内电视上怕是绝无可能。因为它弱化了执法部门的完美性,却凸显了人的局限——这种承认,在某些地方是难以被容忍的。
现代社会所谓的“正义”,是建立在程序和证据之上的。可剧里的复仇小组,却像一群义军,他们的正义来源于人类最本能的情感——痛恨恶人,渴望报复。观众有了上帝视角,自然乐得拍手叫好,因为每个被惩治的罪犯都“该死”。于是,这群帅哥美女就成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法律所不能触及的部分,交由他们去完成,满足了观众的畅快感。
有人说,如果韩国保留死刑,这些恶人就不会再出来害人。话虽粗,却也直白。但同样地,若有死刑,那位在女高中生奸杀案里被逼供的人,怕是只能在坟墓里等检察官的道歉。死刑能让恶人死绝,也能让冤魂更彻底。这正是制度的两难之处。
电视剧里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非法用工、器官买卖、校园霸凌、性侵杀人、集资诈骗——个个都是现实中的旧伤口。复仇小组以出租车公司为掩护,分工精细:有人筹钱,有人动手,有人操控网络,有人改装车辆。这种庞大的“公司化复仇”,若没有一丝正义的热血,怕是也难以维持。但若仅仅如此,剧情便成了神剧,所以编剧放进了女检察官这一条线,让她像一根刺,不断戳破复仇者的遮羞布。观众因此讨厌她,因为她总和主角过不去,可正是这种“不合群”,提醒我们复仇的代价。
剧中的检察院查复仇小组永远比查恶人卖力,和老百姓的感受倒真不谋而合:常常是对权力机关的“不信”,对恶人的“无奈”。当女检察官苦苦没有证据时,弹幕里响起一片:“要什么证据?直接抓!”这是典型的上帝视角下的冲动。可别忘了,《大宋提刑官》里,宋慈的父亲因为判错案而自尽。那便是私设法庭的可怕之处。观众在虚拟里拍手叫好,可真落到现实里,谁能保证自己不会被错惩?
几个复仇故事,其实都在讨论一个古老的难题: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矛盾。没人能保证绝对的结果正义,所以人类才退而求其次,制定一整套繁琐的程序,尽量接近真相。可是人是有情感的,当面对滔天恶行时,冷冰冰的程序总显得迟缓。于是人们心底常常冒出一个念头:恶人就该恶报,该快刀斩乱麻。这便是复仇的诱惑。
女检察官在同事被害后,情感天平终于倾斜,开始理解复仇者的痛苦。这个转折,让她从冰冷的程序,走向炽热的情绪。但编剧在这里的处理,却削弱了锋芒。若她始终坚持立场,或复仇者真的错惩一人,艺术的质感才会更深。因为复仇并不完美,它可能错杀,也可能过度。你欠我钱,我觉得你该死——这种情绪人人可能有。可情绪不能代替法律。正义若任人解释,便人人都有自己的“正义”,而这世间就再无正义。
可惜编剧还是设了闭环。所有案件,最终都有证据支撑,复仇者从不失手。观众在上帝视角里被保护得很好,看不到复仇的阴影。若有一案,他们复仇错人,或误杀无辜,那才真正触及人性的深渊。遗憾的是,电视剧不敢往那去。
所以,复仇的爽快感,其实是艺术上的偷懒。真正的困境,是在正义与偏见之间徘徊。证据不透明,程序不公正,便是滋生复仇的温床。人们并不是天然渴望私刑,而是因为冤屈无处伸,愤怒无处安放,才会幻想出一个“出租车公司”来替天行道。
这并非政治体制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任何权力,哪怕披上民主的外衣,也难免变质。紧箍咒失效,神佛也成妖。韩国如此,中国亦然。司法若不透明,监督若不给力,媒体若失声,那么冤魂遍地,复仇者便会应运而生。即使没有“模范出租车”,也会有孤注一掷的个体,化身复仇的狂魔。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鼓吹侠义,而在于让法律变得可信。程序虽慢,却是人类能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只有让证据说话,让权力受控,让媒体自由,人们才不必寄托于虚构的复仇。否则,《模范出租车》只是替我们做了一场白日梦,醒来之后,社会依旧如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