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时刻,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山头,一名年轻的迫击炮手正在埋伏。
![]()
突然,他发现山下有一股日军正在休息,没有犹豫,他迅速打出三发炮弹。
这名迫击炮手是谁?他打出三发炮弹后如何了?
![]()
走上战场
1922年,浙江温州的一个小山村,一户贫困农民家庭迎来了第四个孩子,父母为他取名陈宝柳。
陈宝柳自小便长得个头高大,身体结实,像个小小壮汉一样,成为了家里最强壮的劳动力。
每当父亲外出劳作,他总是第一个跑到地里帮忙。
虽然年纪尚轻,但他每天必须像成年人一样,跟着父母一起起早贪黑地劳作。
1943年初,国民党军队的征兵工作在整个浙江范围展开。
![]()
当时,征兵的情况十分严峻,许多年轻男子都被强制征兵,而陈宝柳也未能幸免。
那天,正在田间忙碌的陈宝柳突然被一队国民兵带走。
那时,陈宝柳21岁,个子高大,身体健壮。
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在军营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真正的军事训练却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
刚开始的几天,连简单的行军训练和队列训练,都让他感到吃力。
![]()
这些并没有让陈宝柳放弃,他的身体条件较好,尽管辛苦,依旧能勉强跟得上训练的节奏。
短短几天的训练后,陈宝柳便被直接推上了战场。
当时的战斗十分紧张,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陈宝柳与其他新兵一起,被分配到前线。
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不怕死,但他害怕永远无法回家。
他心里不断地盘算着,自己究竟能否活下来,又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血腥战斗。
![]()
终于,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陈宝柳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实战。
日军进攻如潮水般涌来,陈宝柳的心跳加速,双手颤抖。
他看着四周的战友,一个个或倒下,或慌乱,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恐惧。
就在这时,一阵猛烈的炮火来袭,冲击波让他失去了控制。
随之他像是本能般扑倒在地,假装成死尸,尽力不让敌人发现自己的存在。
![]()
死死地压住呼吸,心中默默祈祷,终于,他躲过了这场浩劫。
这次经历对陈宝柳而言,无疑是一次心灵的巨大冲击。
初次面对生死,让他深刻意识到,战争不仅仅是体力的较量,更是智慧与战略的比拼。
很快,陈宝柳便做出了决定,他要学习如何使用更有效的武器,如何通过战术的优势来改变局势。
他主动要求加入了大刀队的精英白刃战训练,尽管在一次实际的白刃战中,他再次受伤,但他没有因此灰心丧气。
![]()
迫击炮手
1943年,国民党部队从盟军那里获得了两门意大利制造的迫击炮。
当时的陈宝柳正因加入大刀队,经历了一段极其艰苦的白刃战训练。
大刀队的训练虽有其独特的价值,培养了他强大的体力与勇气。
但陈宝柳渐渐发现,单凭这种近身肉搏的战术,无法应对日军那种高度机动、快速打击的战斗风格。
![]()
战场上,敌人不止依靠刀枪剑戟,更多的是依赖重型武器和远程火力的支援。
当部队获得了两门迫击炮时,陈宝柳并没有犹豫太久,立刻要求参与迫击炮的训练。
起初,陈宝柳并未对这门武器抱有过多的自信,毕竟迫击炮的体积庞大,重量沉重,操作起来异常费力。
而且,炮弹的后坐力之强,几乎让初学者难以驾驭。
炮弹发射的瞬间,陈宝柳能够感觉到整个身体都被强烈的反作用力震撼。
![]()
几次操作时,几乎连站立都困难,炮管的震动让他一度站不稳。
可是他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过人的体力和坚韧的毅力,陈宝柳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操作,他逐渐掌握了迫击炮的使用技巧。
渐渐地,陈宝柳开始领悟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
如何准确计算炮弹的射程、如何判断敌人的位置、如何根据战场的风向和地形调整发射角度,这些细节对迫击炮手来说至关重要。
![]()
与其他兵器不同,迫击炮的打击是间接的,炮弹飞行过程中,敌人往往很难预知攻击的源头。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陈宝柳越来越发现,迫击炮在战场上的运用潜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在多次的实战中,他不仅能够精准打击敌人的阵地和炮兵,还能够通过火力的掩护为战友争取时间和空间。
每当日军进攻,陈宝柳便会迅速判断敌军的位置,及时反击,将敌人的进攻遏制在萌芽状态。
![]()
有时,一发精准的迫击炮就能摧毁敌人的指挥部,或是炸毁敌军的后勤物资,使得日军的攻击陷入混乱。
相比于传统的白刃战,迫击炮这种间接火力的攻击方式更具有威慑力和致命性,陈宝柳的命中率也逐渐达到了惊人的85%。
这种精准的火力攻击使得陈宝柳的名字在部队中传开了,战友们纷纷称他为“炮神”。
![]()
三发炮弹
1945年3月,陈宝柳所在的部队埋伏在江西赣州的山间,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陈宝柳身为迫击炮手,心中有着清晰的战术计划。
但此刻,他的眼神紧紧盯着远处的动静。
毕竟战场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突然,陈宝柳注意到在远处的大榕树下,隐约出现了一队敌军。
![]()
敌人的步伐并不急促,似乎是在歇息,几个日军士兵正坐在树下,抽烟、低声交谈,几名汉奸也混杂其中。
陈宝柳心中一动,他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这股敌人。
陈宝柳迅速计算了一下距离,大榕树的位置与自己的隐蔽地点相隔约有几百米的距离。
凭借对迫击炮的熟练掌握和对战场情况的敏锐判断,他决定用自己的迫击炮,给敌人致命一击。
![]()
陈宝柳迅速与队友确认了自己的计划,然后单独拿起迫击炮,向那个方向悄然移动。
虽然心中充满了紧张,陈宝柳的动作却异常冷静。
他对着大榕树的方向轻轻瞄准,心中默默地测算着距离和发射角度。
他轻轻松了口气,快速装填炮弹,决定以一发接一发的方式,确保敌人在未反应过来之前,全部被消灭。
第一发炮弹划破空气,精准地击中了大榕树附近。
![]()
爆炸的震动掀起了四周的泥土,十余名敌人和汉奸瞬间被炸倒,倒地的声音几乎被爆炸声掩盖。
陈宝柳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这一发并不能完全摧毁敌人,他们必定会迅速反应,准备进入战斗状态。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装填了第二发炮弹。
三秒钟后,第二发炮弹呼啸而出,再次精准命中,紧接着是一阵更加剧烈的爆炸。
敌人还未完全恢复的阵脚,又一次被打乱。
![]()
此时,剩余的日军士兵和汉奸已经开始慌乱,他们开始四散而逃,拼命地寻找掩体,试图拿起武器进行反击。
然而,他们的反应依然迟缓,第三发炮弹已经准备就绪。
陈宝柳迅速将炮弹装入炮膛,瞄准了最后的目标,毫不犹豫地发射。
第三发炮弹精准无误,炮弹再次击中了敌军的核心位置。
![]()
最后的一声轰响,彻底将剩余的敌人摧毁。
战斗结束后,他迅速撤回原地,带着队友们一起清理战场。
那一天,陈宝柳用三发炮弹,击毙了将近四十名敌人。
从此以后,他“炮神”的称号更加响亮了。
![]()
平静生活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沸腾。
随着局势变化,国民党发动内战,但陈宝柳始终认为共产党是战友,不愿参与内战,就选择退伍回到家乡。
退伍后的陈宝柳,与妻子共同经营着家里的农田,种植稻谷、蔬菜。
偶尔在空闲的时候,他会去河边垂钓,享受那份属于平凡农民的安逸。
![]()
那段日子里,陈宝柳过得十分充实,尽管生活依旧简单,但与家人团聚的每一刻,他都感到无比满足。
尽管生活渐渐回归平凡,陈宝柳那段抗日战场的传奇经历,却在村里传开了。
尽管陈宝柳自己从未过多提起那些往事,但在他的家乡,大家都尊敬他,视他为抗日英雄。
他的事迹,成为了那个年代英雄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2015年,国家为了表彰抗战老兵的英勇事迹,举行了盛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
那一年,陈宝柳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当时,陈宝柳已经年过九十,国家的关怀,荣誉的颁发,成为了陈宝柳晚年生活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陈宝柳,这位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的英雄,凭借一门迫击炮,改变了无数战友的命运,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的勇敢与智慧,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最为闪耀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
虽然他已退伍归乡,过上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但他身上那份坚定的信念与责任感,始终没有消失。
今天,我们怀念陈宝柳,不仅仅是为了他的英勇事迹,更是为了他那种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新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来应对各种挑战,勇敢担当、奋力拼搏。
![]()
让我们铭记历史,感恩英雄,也让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承,激励更多人去迎接未来的每一次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