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傍晚6点37分,X平台上一条帖子突然炸了锅,把一个泰国网红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位女性正将看起来像石头的碎片研磨成粉末,随后用这些粉末创作画作,画的内容也和恐龙有关,一幅是头戴恐龙骨骼的女性形象,另一幅则是这个人物卧在化石残骸中。
就是这几张截图,很快引发了全网热议,泰国内外的网友几乎吵成了一团,被推上风口的这位女性,名叫达丽莎·卡恩波,网名Reity,在泰国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兼社交媒体网红。
平时她的创作内容多围绕自然与人文,积累了不少粉丝,可这次的“特殊材料”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平静。
![]()
一
争议的核心很直接:恐龙化石这东西,到底能不能拿来磨粉画画?反对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不少人觉得无法理解,明明有画笔、铅笔、粉笔这些常规工具,非要用亿万年的恐龙骨头,这根本不是创作,而是浪费。
更有人直接指出,这种碎骨粉末压根算不上合格的颜料,这么做本质上就是博眼球。
但也有少数不同的声音冒出来,有人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称这些骨头碎片本来就没什么科学价值,与其闲置不如拿来做艺术。
还有人隐约记得相关信息,反问是不是有博物馆在和她合作,言下之意是这事可能并非私自为之。
舆论发酵得飞快,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Reity很快有了动作,她先从自己的YouTube频道删掉了相关,随后公开出面澄清,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说了清楚。
Reity强调,自己的作品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和曼谷一家名叫“博物馆码头”的私人博物馆合作完成的。
这家博物馆的主人叫皮里亚·瓦查吉特潘,既是艺术收藏家,也是资深的化石收藏家,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支持古生物学研究。
更关键的是,Reity明确表示,整个创作过程都获得了泰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不存在违法违规的问题。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恐龙骨头来源”,Reity给出了具体说明:这些化石都来自合法拍卖会,而且都是拍卖会上剩下的残余物。
这些碎片损毁得很严重,早就失去了用于科学研究的价值,这是她和博物馆方都确认过的事实。
![]()
她还提到,自己的创作初衷不是破坏,而是想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自然的美与价值,让更多人关注到化石背后的意义。
Reity还补充了一个信息,她并不是这个项目唯一的参与者,还有另一位艺术家也获得了博物馆和相关部门的许可,用同样的化石碎片创作了护身符。
面对批评Reity通过泰国媒体BrightTV回应,称很多争议都是信息扭曲导致的,并非基于事实,她只是想平静创作,为人们打开一个了解化石世界的新视角。
随着Reity的澄清,事件背后的一个更大背景也浮出水面,据曼谷艺术城透露,这个引发争议的艺术项目,其实是“泰恐龙展览”的一部分。
这个展览从2025年7月1日就开始了,一直要持续到11月2日,举办地正是“博物馆码头”。
除了Reity的这两幅画作,展览上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真实的化石、恐龙模型和科学展品,本质上是个兼具艺术与科普性质的活动。
![]()
二
到这里,事件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了,但网友的争论并没有就此停止,核心的矛盾点,其实已经从“网红是否破坏化石”变成了“无科学价值的化石碎片,到底该怎么处理”。
要搞懂这个矛盾,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化石才算“有科学价值”?虽然目前公开的信息里没有泰国相关法规的具体内容,但从国际通行的古生物研究标准来看,化石的科学价值主要看几个维度:完整性、稀缺性、是否能提供新的演化信息等。
比如中国2011年施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就明确,重点保护的化石包括保存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已命名种属的模式标本等,而那些破碎严重、无法提供有效科研信息的碎片,通常会被归为一般保护甚至非保护范畴。
从这个标准来看,Reity所说的“损毁严重、无法用于研究”是有可能成立的。
就像武汉伏牛山曾发现大量志留纪的化石碎片,因为数量多、破碎且研究记录详尽,当地相关部门就认为其科研价值不高,允许市民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少量采集。
![]()
但问题在于,即便没有科研价值,恐龙化石本身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公众情感价值,是否允许它被磨成粉末?
这正是争议的关键所在,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恐龙化石哪怕只是一小块碎片,也是亿万年地球历史的见证,这种“时间的沉淀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用磨粉作画的方式处理,即便合法合规,也触碰了公众对“珍贵遗存”的情感底线。
这种情感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源于对自然遗产的敬畏之心,毕竟化石一旦被研磨成粉,就再也无法复原,这种不可逆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引发反感。
另一个值得琢磨的点,是“合法”与“合理”的边界,Reity的整个流程看起来都符合规定:由私人博物馆合作,有政府部门批准,化石来源也合法。
但合法不代表就能被公众接受,艺术创作固然需要创新,但创新的边界在哪里?
还有人注意到博物馆主任皮里亚的身份——既是化石收藏家,又支持古生物研究,这种双重身份让事情更耐人寻味。
作为资深收藏家,他显然比普通人更清楚化石的价值,也更了解相关法规,他愿意将这些碎片用于艺术创作,或许真的如Reity所说,是认为这些碎片已经没有科研价值,想通过艺术赋予其新的意义。
![]()
三
截至目前,“泰恐龙展览”还在正常举办,Reity的作品是否还在展览中展出,并没有公开的更新信息。
但这场争议留下的讨论,却比事件本身更有价值,它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对于那些失去科研价值的文物或自然遗存,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
其实类似的讨论并非第一次出现,在文物保护领域,“修复”与“利用”的边界一直是热议话题,有人主张“原汁原味”,有人主张“活态传承”。
但无论哪种观点,有一个共识是明确的:任何利用都不能以不可逆的破坏为代价,尤其是对于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遗存。
恐龙化石不同于普通的石头,它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直接证据,即便破碎,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叙事。
Reity说想通过艺术为人们打开了解化石世界的新视角,这个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通过“研磨”这种破坏性方式。
比如用绘画还原化石形成的过程,用装置艺术展现化石的科学价值,这些方式同样能达到科普与艺术结合的效果,且不会引发公众的情感抵触。
这场风波也给所有涉及自然遗产与文物的艺术创作提了个醒:创新不能只考虑合法性和个人表达,更要兼顾公众的情感认同和遗产的内在价值。
毕竟真正有力量的艺术,应该是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不是制造争议的导火索。
![]()
而对于“博物馆码头”和Reity来说,如何回应公众的合理关切,重新平衡艺术表达与遗产敬畏,可能比展览本身更重要。
毕竟当一件艺术作品引发的争议盖过了其想传递的价值,那它的创作初衷也就打了折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