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在全球消费版图中,一组对比格外引人注目:美国人口仅占世界总量的3.6%,却贡献了全球30%的消费额;而中国人口接近全球五分之一,消费份额却只有12%。
换算一下,同样是十几亿人的规模,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按常理讲,生活水平提高了,谁不希望改善饮食、更新家电,或是带着家人去远方看看风景?
![]()
可现实是,很多人银行卡里的数字在增长,消费意愿却始终提不起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不愿花钱,而是内心深处的多重担忧尚未化解,这才导致大家宁愿把钱压在账户里也不愿轻易动用。
每当谈到提振经济,总有人主张“刺激消费”,但细想之下,消费真的需要被“刺激”吗?它更像田间作物,只要生长环境适宜,自然会蓬勃生长。所谓适宜的土壤,归根结底就两个条件:收入有保障,生活无后顾之忧。
![]()
设想一个人每月工资按时到账,工作稳定无需担心裁员,家人生病能及时就医且费用可控,孩子上学不必托关系、付天价赞助费,他还会克制自己的开销吗?大概率不会。
他可能会为厨房添置一台节能高效的冰箱,给伴侣买一件心仪已久的外套,甚至报名参加烹饪课程学习制作甜点——这些行为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日常变得更温暖、更有滋味,根本不需要外界推动。
![]()
但现实中,许多人的财务状态并非如此从容。工资一到账,先扣除房贷车贷,再预留一笔应急资金,剩下的才敢用于买菜做饭和日常用品。不是不想提升生活质量,而是总觉得未来还有大笔支出等着填补,必须留足“保命钱”。
与其反复呼吁拉动内需,不如深入探究: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人们放开手脚消费?不少人以为,收入高低直接决定消费多少。
![]()
但实际上,敢不敢花钱,关键看对未来收入是否具备持续性预期,这正是经济学中的“消费倾向”。比如一年赚100万元,愿意花掉90万元,消费倾向就是90%;若只敢花30万元,倾向仅为30%。
而这一比例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当前收入,而在于对明天能否继续赚钱的信心。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
像公务员或中小学教师这类职业,岗位相对固定,只要不出现重大过失就不会失业,薪资发放准时规律,因此他们在消费上更为从容:周末可以去看一场音乐会,假期安排亲子短途旅行,甚至自费报名瑜伽班或健身私教课。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下个月的工资一定会到账,消费时不会有心理负担。反观餐饮服务员或个体餐馆经营者,则完全不同。
![]()
服务员的收入往往依赖于客流与提成,一旦进入淡季,客人稀少,收入可能骤减一半以上;小饭馆老板更是压力重重,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几天没有营业额,房租、水电、员工薪酬却一分都不能少。
他们口中常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并非夸张说法,而是真实反映对未来收入极度不确定的状态。
![]()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手头有些积蓄,也会选择存着不动,因为这笔钱很可能是应对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收入波动之外,还有三大刚性支出长期压制着普通家庭的消费冲动。
这三项几乎贯穿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财务负担,也是促使无数人节衣缩食、坚持储蓄的根本原因。
![]()
首先是医疗支出。尽管全民医保已基本覆盖,但一旦遭遇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重症等,大量进口药、靶向治疗药物并不在报销目录之内。一次完整疗程动辄花费数十万元,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多年积攒的存款。
其次是子女教育投入。从幼儿阶段开始,各项开支便接踵而至:优质私立幼儿园每月收费数千元,小学阶段报读数学英语辅导班,年均支出轻松突破数万元。
![]()
有家长做过统计,从孩子出生到完成大学学业,仅教育相关花费就高达几十万元,若考虑出国留学,金额更是翻倍增长。为了孩子的前途,许多家庭主动压缩自身消费:减少衣物购置、取消聚餐娱乐,将资源优先倾斜给下一代。
第三是养老准备。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父母的晚年照护成为心头重担。虽然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但多数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能满足基本温饱。
![]()
一旦需要长期护理,要么聘请专业护工,月均成本数千至上万元;要么由子女辞职照料,牺牲个人职业发展。无论哪种方式,都意味着高昂的隐性或显性支出。
此外,近年来物价走势也在悄然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不少商品价格呈现下行趋势,无论是服装、图书,还是汽车、房产,似乎都在变得“更便宜”。
![]()
然而这种降价并未激发更强购买欲,反而让民众更加谨慎。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频繁发起价格战,短期内消费者确实享受到实惠,但从长期来看,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容忽视。
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迫使企业采取裁员、降薪等方式控制成本,进而削弱了劳动者对收入前景的信心,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意愿,形成负向循环。
![]()
与此同时,通货紧缩的风险也让公众对经济走向保持警惕。当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人们倾向于认为未来还能以更低价格购入,因而推迟当下消费计划,等待所谓“最佳时机”。
这种集体性的观望情绪进一步削弱市场需求,使得经济回暖进程更加艰难。
![]()
即便忽略上述经济因素,中国人在消费态度上的保守,也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勤俭持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理念早已融入民族性格。
这种文化基因让人们在面对消费选择时本能地趋于审慎,避免铺张浪费。
![]()
同时,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家庭责任与代际传承。个人不仅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承担义务。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住房支持和生活保障,许多父母甘愿牺牲当下的生活质量,省吃俭用,将资金储备起来留给下一代。这种强烈的家族责任感,在无形中压抑了个体的即时消费需求。
![]()
再加上近几年疫情带来的冲击,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生活的不确定性。那段时期,不少人经历了停工停业、收入锐减甚至失业困境,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因此疫情过后,公众普遍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储蓄意愿显著上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为何迟迟未能充分释放?答案其实非常清晰:并非群众缺乏消费意愿,而是让他们安心花钱的前提条件尚未建立。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不是喊口号式地鼓励消费,而是系统性地帮助大众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如何让外卖骑手、自由职业者、小店主等灵活就业群体获得更稳定的收入预期?可以通过扩大医保补贴范围、设立专项失业救助机制等方式,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又该如何缓解看病贵、上学难、养老愁这三大难题?可行路径包括:逐步将更多高价进口药品纳入医保报销体系,加强对校外培训收费的监管以遏制乱涨价,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才是激发消费活力的根本所在。
等到那一天,人们不再因一场大病而陷入债务深渊,不再为孩子择校焦头烂额,不再为退休后的生活来源发愁,消费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活跃起来。
届时无需任何动员,大众便会主动为品质生活买单。中国在全球消费总额中的占比,也将逐步向其人口比重靠拢。
毕竟,谁不渴望过上更舒适的日子呢?只要心中不再充满焦虑,手中的积蓄终将转化为提升幸福感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