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阿姨最近刚过五十,和不少同龄人一样,平日里吃东西格外谨慎,尤其是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之后,甜食几乎从餐桌上“消失”。可奇怪的是,去年体检时她的血管内皮功能被诊断为轻度损伤,医生还提出她的胆固醇和血脂都处于预警线。
李阿姨一头雾水:“我都不吃巧克力、蛋糕、奶茶了,怎么血管还不安全?”医生询问后发现,她几乎每天早餐配烤面包片、起酥点心和部分包装饼干,因为包装上没有“糖”,她觉得没问题。
![]()
其实,像李阿姨这样的困惑,在门诊并不少见。许多糖尿病人自认为远离甜食就能防血管病变,但现实往往不是如此。你有没有发现,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严格忌甜,也会出现血管问题?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人健康的最大威胁就是高血糖。但权威数据明确指出,每年我国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其中越来越多的患者生前患有糖尿病(数据来源:央视《健康之路》)。为什么会如此?其实,血管受损的罪魁祸首,并不止高糖饮食,还包括一种被反复警示的成分,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多隐藏在人造奶油、起酥油、部分速食食品、油炸小吃、包装蛋糕、廉价饼干、爆米花等日常零食里。它不像糖那样入口即知、立竿见影,但其危害足以让院士们多次公开呼吁。
![]()
反式脂肪酸对血管伤害大于单纯糖分摄入。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内的权威调查提示,糖尿病人频繁摄入反式脂肪酸,冠心病、脑卒中风险分别提升20%-30%。
医学界认为,反式脂肪酸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加微血管破裂、血流阻塞以及视网膜、肾脏并发症发生率。
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完全不吃甜食,只要日常餐桌上有反式脂肪隐形存在,仍会造成不可逆血管伤害。中国营养学会已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杜绝反式脂肪酸摄入,限量为每日小于1克。
![]()
68岁的王大爷十年糖尿病史,自认为血糖控制非常好,甜食一口不沾。但近三个月,视网膜微血管破裂、双腿浮肿,血管医生惊讶发现:他的日常主食里,有不少蛋糕点心、烤饼干。检测发现餐后血脂升高20.6%,血管弹性指标下降明显。
另一位50多岁的男糖友,脑出血突发送医抢救,家属反复强调“平时不吃糖”,但医生仔细追溯饮食,发现他钟爱速溶咖啡、起酥面点,这些都是反式脂肪的“重灾区”。
健康数据显示,常年摄入反式脂肪的人群,血管硬化风险提升1.5-2倍,动脉斑块检出率远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人如果还叠加高反式脂肪,心梗、卒中等重大事件早发概率,较普通人提升近一倍以上。
![]()
为什么反式脂肪比糖更伤血管?一方面它会显著提升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加速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这种“隐形沉积”不像血糖升高那样有明显感觉,但会静悄悄导致动脉变窄、变脆,埋下血管意外的隐雷。另一方面,反式脂肪还会干扰胰岛素受体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问题,让本已脆弱的糖尿病血管,再遭“补刀”。
人造奶油、起酥油为主要原料的面包、蛋糕、点心。这些不仅含糖,还常常是反式脂肪的“温床”,长期摄入极不安全。
市售包装饼干、廉价泡芙、速溶咖啡和植脂末类粉末饮品。它们的口感酥脆、香浓,但配料表里往往“潜伏”着大量反式脂肪。
![]()
油炸类零食(炸薯条、炸鸡、爆米花)和部分夜市熟食——很多人以为“无糖就安全”,但常用反复加热的工业油,反式脂肪含量极高。
尤其第三类食物,无论糖尿病与否,都建议严格节制。临床中不乏“明明控糖成功,却因油炸零食、夜宵摊食物吃多了,最终血管先‘破防’”的教训案例。
选食材、看配料。购入面包、零食、饮品要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开“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字样,选择原味谷物、坚果、低脂乳制品等真实食物。
多蒸煮、少油炸。烹饪以清蒸、水煮、炖煮为主,少食用煎炸油腻,外卖快餐尤其慎重。
家庭烘焙自制更放心。如果有糕点需求,推荐自制全麦面包、小麦馒头,可以只用橄榄油、菜籽油等非氢化植物油,更适宜糖尿病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