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红尘熙攘,有人执着于对功名的追逐,而有人则贪恋于物质以外的清欢;前者往往困于局中,身心疲惫,后者则偏偏能觅得真谛,身心豁达。
![]()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元代诗人黄庚的《秋晚山行》。
这首诗全篇妙句频出,仅开篇两句就足够吸引人,堪称难得的佳作。
秋晚山行
元·黄庚
铿然短策声,无事觉身轻。
落叶山行软,流泉涧饮清。
蟹痕沙露湿,雁影夕阳明。
归路逢林叟,斑荆歃隐盟。
黄庚,字星甫,号月屋,天台(今属浙江)人,我国宋末元初的诗人。
据记载,这首《秋晚山行》大概写于黄庚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当时的许多文人都忙着在朝廷中寻求“谋生之职”,而黄庚却将自己从政治中抽离出来,把重心放在了山水之间,将情趣放在了吟哦之上,他的心境清澈明朗,就如这首诗一样,完全没有一般失志之人的忧郁和感伤,给予读者以智慧和力量。
![]()
诗的首联在一开篇就把读者的眼光吸引过来:铿然短策声,无事觉身轻;扶着手杖行走,只听见手杖点地的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没有俗事困扰,让人觉得整个身心都是那么轻松。
开篇两句以其饱满的力量,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振奋感,不但将我们的心情点燃,更是将我们的想象力也在瞬间激活。
“铿然”一词写杖声,清脆而响亮,它从声音的角度为画面带来了鲜明的动感,同时还把作者抖擞的精神与愉悦的心情体现出来。
“无事觉身轻”一句呼应前一句中的“铿然”,进一步呈现了作者悠闲的形象与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将全诗的情感色彩更为充分地奠定下来。
颔联是景语描写:落叶山行软,流泉涧饮清;落叶铺满了山中的小径,走在上面感觉柔软而舒适,山涧中流水淙淙,小饮一口倍觉清凉甘甜。
这里的两句极其美妙,因为它们不但能够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更是能够给予我们心灵方面的美好体验与享受。
作者看似在写“落叶”,实则在写秋山之美,在写自己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的感觉;一个“软”字说明了落叶的厚度,诠释了秋天的气息,也写出了作者颇为细心的体悟。
作者看似在写“流泉”,实则在“以小写大”而勾勒秋涧之美,同时他更是在写自己如清泉般明净的心境。所以其中的“清”字是流泉之特征,也是作者高洁之心境的特征。
颔联将动静相结合,将触觉与味觉相结合;落叶之静美配以流泉之灵动,触觉效应配以味觉效应,促成美妙的通感,可谓让读者身心沉醉。
![]()
来看颈联:蟹痕沙露湿,雁影夕阳明;露水打湿了溪边的沙滩,留下螃蟹爬过的痕迹,夕阳洒下明亮的光芒,将远去的雁影笼罩在其中。
和颔联相比,颈联的景语要更加纯粹,因为它没有涉及到作者自身的举动或者感受。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则是分别从远近、高低几个角度出发,把不同空间的不同景象勾勒下来,把不同空间相互交错的丰富之美展现出来。
前一句细腻纤巧,后一句大气幽远,尤其是后一句,让人不由感叹其独有的魅力。
暖色调的夕阳将画面调和得温柔且色彩明艳,天空的高远使得画面开阔无比,雁影成为不可代替的点缀,它盘活了画面,也把秋的情愫传递给了读者。
“归路逢林叟,斑荆歃隐盟。”;归来的路上遇到了山林中的老叟,我们折荆铺地而坐,相互结下隐居之盟。
尾联由景语切换到人物描写上面,将一幅悠闲自在且充满温暖人情的画面进行了呈现。
“林叟”是构建画面的人物之一,也是承载隐逸之趣和情怀的代表物象之一。
斑荆,指铺开布有斑纹的荆席而坐,与“班荆”的意思一样,用来表达友人相遇席地而坐畅谈的一种情与境。
作者在此特意用“斑荆”一词,除了旨在呈现他与友人详谈的和谐画面以外,更是旨在说明他们二人随性且不拘小节的质朴性情。
“隐盟”非常直白地表达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如林叟一样淡泊洒脱的隐者节操。
尾联一出,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全诗的境界也得以提升,可谓把“合”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
雁点秋空夕色冷,归来林叟杖铿然;读完一首,久久回味。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再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