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于四季之中,唯秋最称高远、清孤与壮阔。
秋日的色彩不过于张扬,但却也不过于寡淡;秋日的山川虽然清瘦,但又依旧保留着那份俊朗温厚的气质。
所以,在秋的怀抱里,诗人们对“气节”的表达也从来都是那么纯粹。
![]()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宋朝诗人董循的《严子陵钓台和友人韵》。
作者董循尽管不是很著名,但他却将这首诗写出了水平,让人读后忍不住称赞。
严子陵钓台和友人韵
宋·董循
子陵垂钓逐江流,相与登台作共游。
红叶黄花三峡雨,高风亮节一天秋。
四围黛色迷青眼,满幅烟云锁绿洲。
谁到严滩同玩赏,往来七里听渔讴。
董循,太宗淳化四年(九九三)为提点使,其诗被收入《南宋诗纪事》《严陵集》,可定为南宋中后期人。
南宋中后期,虽然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但朝廷却偏偏追求暂时的形式上的“安稳”,权贵们日日歌舞相伴,这让那些爱国且又抱有远大梦想的文人无比焦虑。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者这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同友人登临子陵钓台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意蕴深刻的佳作,诗借严子陵“不事王侯”的高蹈形象,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操与心境。
严子陵钓台在今浙江桐庐七里泷(亦称七里滩),两山夹水,一峰突兀,如天然钓台。
![]()
诗的首联开篇点题,并介绍了事情的起因:子陵垂钓逐江流,相与登台作共游;子陵曾在这江流畔垂钓拾趣,今天我同朋友相约来到这里游览风景。
这首诗属于唱和之作,但也可以归属到“吊古”的作品之中去。首联一出,一种特有的沧桑且厚稳的韵味便在第一时间被体现出来。
从前一句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子陵的深深缅怀之情,也可以读出他于岁月流转中所产生的那份感慨之心。
后一句引出友人,并且将友人、自己以及子陵三者联系起来,把作者与友人的同游上升到与前贤“同心”相契的精神层面上来,不但再次补充了前一句的情感张力,更是充分奠定了全诗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来看颔联:红叶黄花三峡雨,高风亮节一天秋;红叶飘落,黄花盛开,三峡之上烟雨朦胧,让这秋日的天地更显清新旷达。
这一联有实写也有虚写,作者将虚实结合起来,在呈现优美风景的同时,把秋的精神和人物的精神都进行了有力的展现。
“红叶黄花”为画面晕染以鲜明的色彩,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三峡雨”放大空间,将一种浩荡、幽远的气势体现出来。
“高风亮节”四个字是对秋日特征的描写与赞美,也是对子陵情操的高度赞美和对作者自己以及友人情操的间接表达。
”一天秋”,简单三个字,不但包含着空间上的开阔感,还包含着色彩上的丰富性,读来倍觉富有韵味。
![]()
“四围黛色迷青眼,满幅烟云锁绿洲。”;四周的山色翠青,不尽烟云将钓洲牢牢锁住。
颈联是很纯粹的景语描写,而在气势方面,它则比颔联还要更胜一筹。
作者从大处落笔,将整个天地都框在了他所裁剪的这幅图画中。
前一句突出山色之浓和山势之高,后一句突出烟云之厚、之多,让我们无不见识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奇妙之处。
其中的“青眼”一词下得尤为出彩,因为它既写出了物象“山”不着俗尘的形象与品格,更是写出了作者和山一样的高贵品格和美好形象。
作者与山相契,即等于他与子陵之间是相契的,所以这从情感色彩与脉络上来讲,颈联与前文自然统一于一条轴上。
“谁到严滩同玩赏,往来七里听渔讴。”;今天还有谁能够到这里来游玩观赏呢?谁愿意到这里来去听那渔人的歌声呢?
尾联一转笔锋,从形式和内容方面皆表现出再上一个台阶的优势,将“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谁”字领起全句,通过疑问的语气,使得诗句的情感色彩又浓郁了不少;
“谁”是作者对社会的拷问,也代表着作者对“知己”的寻觅之声。
“听渔讴”则又含蓄地将重点回落到子陵身上,进而把作者最终转向淡泊洒脱的情怀予以表达。
在那个家国飘摇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子陵和他的事迹呢?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家国忧患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偏安一角而保持有一颗淡泊之心呢?
此刻的作者显得有些无助,这份无助源自于他无法力挽狂澜的孤独;在孤独之余,作者的心境却又趋向洒脱和坦然,这份洒脱与坦然来自于他无力之下的最终抉择与释怀。
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将灵魂寄托于山水,不如在内心开辟一方净土去喂养精神。
![]()
诗已言尽,但其韵味偏长,令人久久沉浸于其中。
边吟边写,将读写进行到底,遇见最美的自己;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