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刘达生放过俞乐山这事儿,再品品盛必捷这个人——表面上一身正气,骨子里却透着说不清的虚伪。这事儿得从那个特殊年代说起,那时候物资紧缺,老百姓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粮票布票比钱还金贵。可人总有急用钱的时候啊,于是街边巷尾悄悄形成的小市场,就成了老百姓救急的"活水"。
![]()
先说刘达生处理俞乐山这事儿,处处透着人情味儿。俞乐山为了救盛雪竹,硬着头皮去"碰瓷"领导的车队,这招虽然冒险,可背后是实打实的急人所急。刘达生作为主管干部,哪会看不穿这小把戏?但他更看到俞乐山举报肖树德的勇气,也理解这些年轻人去黑市卖鸡蛋的无奈。功过相抵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又给老百姓留了活路——这种分寸拿捏,恰恰体现了"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智慧。
![]()
反观盛必捷,新官上任就大张旗鼓整顿市场。他张口闭口"打击投机倒把",却完全忽视老百姓为什么需要这些小市场。农民等着用鸡蛋换钱看病,主妇想用布票换点肉票改善伙食,这些活生生的需求在他眼里都成了"破坏社会主义风气"。更讽刺的是,这个口口声声要维护正义的人,转头就娶了疑似害死前妻的白玉飞。白玉飞当年批斗盛雪竹母亲的事,街坊四邻都看在眼里,现在倒成了盛主任的新夫人,这让人怎么不寒心?
![]()
盛雪竹这姑娘的遭遇特别让人心疼。她亲眼见证母亲受辱,现在又要看着仇人登堂入室。盛必捷要求女儿接受后妈,这简直是在伤口上撒盐。要说工作原则,盛主任对老百姓寸步不让;可到了自己身上,就能和害死发妻的人同床共枕,这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就像老百姓说的"严于律人,宽于待己",他打击俞乐山时那股较真劲儿,怎么不用来查查自己家里的旧账?
![]()
再说回小市场这事儿。刘达生说得在理,老百姓自发形成的市场能长期存在,肯定有它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确实点醒了很多人——评判政策好不好,得看它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实际需要。盛必捷嘴上说"对咬文嚼字不感兴趣",其实是不愿意面对现实情况。他宁可机械执行条文,也不愿像刘达生那样走到群众中间,听听卖鸡蛋的老农为什么冒风险去黑市,看看等着用钱的病人多么需要那几块钱救命。
![]()
最让人唏嘘的是俞乐山这个人物。他确实常在市场里倒腾东西,可这次被抓完全是因为盛必捷要立威。当年他设计救盛雪竹的机智,现在反而成了"投机倒把"的罪证。要不是刘达生当初网开一面,这个知恩图报的年轻人可能早就被生活压垮了。而盛雪竹直到现在才弄明白,当年真正救她的人是谁——这个迟来的真相,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她父亲这些年的虚伪。
![]()
其实咱们平心而论,盛必捷未必是存心要做恶人。他可能真觉得自己在秉公执法,但这种"公"却脱离了人情冷暖。就像老百姓常说的"规矩是圆的,人心是活的",刘达生懂得在原则和人情间找平衡,而盛必捷只会机械地照章办事。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在公事上铁面无私,在私事上却糊里糊涂——对白玉飞的过往轻描淡写,对女儿的创伤视而不见,这种反差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
说到底,那个年代很多事都不能简单用对错来判断。但做人总得将心比心,当干部更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刘达生这样的领导,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懂得给生活留余地;而盛必捷这样的干部,看似坚持原则,实则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
当俞乐山再次落入盛必捷手中时,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往事重新浮出水面,不仅让盛雪竹看清了谁才是真正的恩人,更让我们看明白:有些人的正直,经不起生活的检验;而真正的善良,往往藏在那些懂得变通的抉择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