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看了文艺片《阳光俱乐部》,我是9点半的场,这电影算是冷门,厅里只有我一个人。
在观影之前,其实心里已经有一个预期,观看完之后,谈不上失望,但也谈不上惊喜,只记住几个有美感的镜头。
该片导演魏书钧是平遥电影展的常客,所以我蛮熟悉他的风格。之前看《河边的错误》时看得云山雾绕,好在《阳光俱乐部》挺简单,不需要烧脑费神,只需静静感受。
艺术片,说白了就是体验和感受。寡淡如水的剧情只是撑起电影的填充物,真正的架构在于导演所想表达和传递的思想。
不过可惜,这片子实际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它不要我觉得,它只要你觉得,你觉得怎样,就怎样,这是很多文艺片导演喜欢干的事情,名曰开放式结局。
当然,实际《阳光俱乐部》这种类型也不会有结局,因为生活本就不会停止。今天是周末,但下周一马上就会来临,地球永远旋转,每个人的故事永远要继续下去。
![]()
电影主角是黄晓明饰演的吴优,但围绕剧情的核心,其实是吴优的母亲沈丽萍(陆小芬饰演)。也因此,当沈丽萍的剧情戛然而止时,电影就结束了。
我必须称赞黄晓明的演技,这次他突破自我,增肥30斤来饰演智力障碍者吴优。吴优的生活确实无忧,他虽然年龄已近中年,但还是孩童心智,不必工作,没什么烦恼,喜欢去阳光俱乐部学习成功学,母亲有足够的退休金维持他们的生活。
但吴优在片中的表现丝毫不傻,甚至让人觉得他纯粹就是单纯。吴优的生活可以基本自理,为什么成年人一定要复杂呢?复杂的人们都闷闷不乐。
蔡博士是一个每天宣传“阳光照耀心房”的人,吴优特别相信蔡博士,但吴优能做到蔡博士说的道理,蔡博士自己却很难做到。不得不讲,贾樟柯把蔡博士这个角色演绎得很到位,贾樟柯本人有很强的喜感,建议贾科长以后考虑当男主。
![]()
影片进入到后半阶段时,我总有一种熟悉感,但就是想不起来。直到刚刚坐在电脑前打字,我终于想起来了,那就是胡歌演的文艺片《走走停停》。
基本上,影片采取了跟《走走停停》有点类似的设计,但实际完成度不如《走走停停》。因为《走走停停》观影最后,观众还是会把目光聚焦到胡歌身上,影片主题也围绕胡歌开始和结束。而《阳光俱乐部》却把控不好,直接把片中的母亲角色设置为核心。那么吴优存在的意义,反而变得有点像个挂件。
所以文艺片通常是最简单的,尤其我在影展看新人导演的作品,会看到大量不知所云、形式大于内容的镜头。但文艺片也是最复杂的,因为真正能震撼人心、经典永流传的也是这种电影。
文艺片可以像散文一样,但外形散内核不散,能做到这点,就足够高分,而如果浑然天成搬流畅,那就是天才神作。所以文艺片很极端,要么超级拉胯,要么超级封神。
如果说那些伟大的文艺片作品满分是500分,那《阳光俱乐部》显然只有一半。
![]()
而争对特殊人群的主题,从去年到今年,我能想到《小小的我》以及《震耳欲聋》。在我看来,这两部片子也要比《阳光俱乐部》更受欢迎。《小小的我》聚焦脑瘫患者,剧情讲述的就是平凡条件人家的生活,大多数观众可以共鸣。而《震耳欲聋》也讲述了完整且有内容的故事。
而《阳光俱乐部》显然要小资许多,从片中缕缕提起的上海与柏林,再加上片中的那些音乐,就是太城市和小资了。普通工薪者很难会有这种审美和生活。
最接地气的,反而是吴优和蔡博士,吴优没有任何特权,他所崇尚的成功学,普通人染指的真不少。所以我挺喜欢吴优这角色。
影片结尾用一个长镜头结束,吴优从远到近,在银幕上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他没说话,但观众可以知道,生活要继续走下去。
最后,今天新上映的几个片子,我观察了一下,口碑尚不明确,但票房全部扑街。
爱电影,爱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