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混搭风潮:老牌酒企的自救还是自毁?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近日,在武汉国博中心的酒博会现场,传统酒企集体上演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变装秀”。
古越龙山推出“无高低”黄酒,打破黄酒颜色深、口感甜的刻板印象;泸州老窖现场调制雪梨、猕猴桃果酿酒,引来年轻人驻足;更有茶酒、黄酒啤酒联名款等创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
这一幕幕景象,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行业思考:老牌酒企的这场“年轻化突围”,究竟是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把握,还是对品牌根基的盲目动摇?
1
动力强劲,不能不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场变革背后的驱动力。劲牌分享的数据颇具启示性:过去一年,其18至30岁的年轻用户新增超过900万,其中女性用户超400万。这一数据背后,是酒类消费群体的结构性变化。
当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力,他们的饮酒习惯、口味偏好与社交方式,与父辈已然大相径庭。
年轻人追求的不再是“一醉方休”的烈性刺激,而是“微醺”状态下的情绪释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纯饮方式,而热衷于兑雪碧、兑旺仔等个性化调饮。
![]()
这种消费代际的变迁,迫使传统酒企不得不直面一个严峻现实:不变,则可能被边缘化。
从市场逻辑看,酒企推出混搭产品绝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消费需求的战略选择。当消费者惊喜地发现白酒也能调制鸡尾酒,当95后女生小贾称赞气泡茶酒适合女生聚会,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的消费需求正在形成。
然而,来自“质疑者“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酒文化,尤其是中国酒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独特的品饮传统与工艺传承。茅台之所以为茅台,源于其严格遵循的传统酿造工艺;绍兴黄酒的独特风味,来自一代代匠人的技艺坚守。
![]()
若为迎合年轻人而过度追求口味创新,是否会导致传统工艺的稀释?当白酒随意与各种饮料混搭,是否会使消费者逐渐忽视其原本的醇厚与层次?这些担忧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创新是否必须以牺牲传统为代价?
2
创新融合,赢下未来!
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传统与创新并非二元对立。
古越龙山与华润啤酒联手开发兼具黄酒回甘与啤酒爽朗的联名产品,这种创新不是对黄酒本质的否定,而是对其可能性的探索。
正如古越龙山推出无焦糖色、高酒精度、低含糖量的“无高低”黄酒,它改变的只是表现形式,而非黄酒的核心酿造工艺。
真正成功的创新,应当如泸州老窖集团董事长刘淼所言,通过酒心巧克力、酒糟面膜、窖主节等创新尝试,“让品牌与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紧密相连”。
![]()
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在全球酒类市场经历深刻重构的今天,“态度+价格+选择”三理性消费观已成共识。消费者不再为虚高的品牌溢价盲目买单,转而追求更高的“性价比”“质价比”和“心价比”。
这种背景下,酒企的混搭策略若只停留在表面口味的变化,而忽视品质与价值的提升,无疑将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噱头
但若能将创新建立在品质基石之上,让酒成为“健康的社交工具”,则可能开辟出新的市场蓝海。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任何行业想要保持活力,都必须经历持续的创新与迭代。欧洲葡萄酒庄园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引入现代科技优化生产;日本清酒厂商在保持本格清酒传统的同时,开发出适合年轻人的低度起泡清酒。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传统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与时代对话的能力。
中国酒企面临的挑战,不在于是否应该创新,而在于如何创新——如何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产品形态与消费场景的拓展。
![]()
当千年酒文化与当代年轻消费情绪激烈碰撞,老字号们面临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平衡的智慧考验。归根结底,酒企的“混搭”创新既非简单的迎合,也非盲目的自毁,而是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
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创新的“度”——既不能固步自封,忽视消费趋势的变化;也不能盲目跨界,丧失品牌的独特基因。只有在尊重传统工艺与品质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才能真正实现品牌的历久弥新。
老字号酒企的这杯“新味道”,映照的不仅是一个古老行业在新时代的突围之路,更是一切传统行业面对时代变迁时的集体思考。在变与不变之间,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中国企业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
而这,或许正是这场酒博会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后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