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是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镇的“乡土名片”,更是镇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面对消费市场升级、传统种植瓶颈等挑战,张家坡镇锚定“产业兴则乡村兴”的目标,以苹果产业换代升级为突破口,从品种改良、技术赋能到业态创新,全方位激活产业活力,让一颗小苹果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乡村蝶变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
品种“焕新”:从“老味道”到“新爆款”
品种是苹果产业的“生命线”。张家坡镇摒弃“守着老品种过日子”的思路,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引进优质新品种,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校,筛选适配张家坡自然条件的爱妃、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建成16处新品种示范园。
为了将普通红富士改良为附加值更高的新品种,张家坡镇改造传统老果园,推广现代矮砧密植、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生态栽培四项核心技术,既节省重新建园成本,又让老果园“焕发新生”,亩均收益翻倍增长。同时,建立品种资源库,在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苹果品种展示区,收集8个主流品种进行试种观察,为果农提供“看得见、选得准”的品种参考,避免盲目引种风险。
![]()
技术“赋能”:从“靠经验”到“靠科技”
传统种植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产业需求,张家坡镇以技术赋能为抓手,推动苹果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全域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虫”“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模式,苹果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此外,张家坡镇引入智能管理设备,在示范园安装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果园温湿度、光照等数据,果农通过手机APP即可精准调控水肥、通风,不仅减少人工成本,还让苹果品质更稳定。开展技能培训,组建由镇农技员、科研专家、种果能手组成的“技术服务队”,每月开展线下培训、田间指导,年培训果农超1000人次,让“科技种果”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
业态“延伸”:从“卖果子”到“创价值”
单一的鲜果销售模式抗风险能力弱,张家坡镇打破产业边界,推动苹果产业从“一产”向“三产融合”延伸,创造多元收益。做强深加工产业链,引进苹果深加工企业,开发苹果脆片、苹果汁、苹果醋等产品,将“次果”“残果”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带动全镇苹果加工转化率提升,解决果农“卖果难”问题。
张家坡镇做活乡村文旅业态,依托示范园、果园景观,打造“苹果主题文旅线路”,春季举办“苹果花节”,吸引游客踏青赏花;秋季推出“果园采摘+农家宴”体验项目,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增收超30%。做宽线上销售渠道,打造电商品牌,组织果农、合作社入驻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村支书助农直播”“果农达人带货”活动,年线上销售额突破600万元,让张家坡苹果“飞出乡村”,卖到全国。
![]()
机制“联农”: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产业升级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受益。张家坡镇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果农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建强合作社载体,成立32家苹果专业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推行“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模式。带动就业增收,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园、文旅项目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提供分拣、包装、导游等岗位,让村民“家门口就业,顾家又挣钱”。帮扶困难群众,设立“苹果产业帮扶基金”,对脱贫户、困难群众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安排农技员“一对一”结对指导,确保困难群众在产业升级中“不掉队”。
如今的张家坡镇,苹果果园硕果满枝,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乡村道路游客络绎不绝,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生动铺展。未来,张家坡镇将持续深耕苹果产业,以更强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产业迭代升级,让苹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常青树”,让全镇群众的日子像枝头的苹果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甜蜜!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吉宝 李鸿斐 通讯员 白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