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衣服被当废品 9 元贱卖,索赔 2.2 万却只赔 800 元?
这场发生在成都小区的邻里纠纷,不仅闹上法庭,更让全网陷入 “情与法” 的大争论。
到底是老人无心之失该包容,还是贵重物品损失该全额买单?
![]()
事件回顾
起因是成都小伙王东整理出待寄衣物,随手放在家门口,等着快递员上门取件。
谁能料到,这短短两小时的 “临时存放”,竟让他 1.5 万元的 “奢侈品衣柜” 遭了殃?
更让人意外的是,“顺手牵羊” 的不是小偷,而是同栋楼 88 岁的张婆婆。
![]()
在老人眼里,楼道里无人看管的黑布袋,和路边的废旧衣物没区别,拎着去废品站换点零钱再正常不过。
称重、收款,9 块钱到手,张婆婆没多想,却不知自己卖掉的是别人省吃俭用买下的高端服饰。
等王东接到快递员 “没见衣物” 的电话,调监控、找物业折腾半天才查清真相,赶到废品站时,追回的 5 件衣服已面目全非,那件昂贵的冲锋衣更是刮破染污,彻底失去价值。
![]()
邻里间的小误会,很快升级成赔偿拉锯战,王东心疼财物,提出 8000 元赔偿。
张婆婆的儿媳李芳却有不同看法,她觉得衣物没有吊牌,看起来并非全新,再加上老人并非故意,只愿意赔付 5500 元。
![]()
双方各执一词,协商多次无果,公安机关调解也没达成一致,王东干脆一纸诉状将张婆婆、李芳及物业公司一同告上法庭,索赔金额高达 22530.9 元,涵盖财物损失、误工费和精神抚慰金。
而关于赔偿金额,法院结合购买记录、使用情况、已追回物品价值等因素,最终酌情判定赔偿 800 元。
![]()
物业公司则因衣物放在业主家门口,不属于公共区域保洁范围,无需担责。
网友的观点瞬间分成三大阵营,支持王东的人直呼 “太亏了”:“省吃俭用买的好衣服,被当成废品卖,800 块连干洗费都不够,这判决对年轻人太不公平!”
站在张婆婆这边的网友则认为:“88 岁老人认知有限,分不清衣服贵贱很正常,无心之失不该承担巨额赔偿,800 元已经是合理的责任承担。”
![]()
还有中立网友点出关键:“双方都有责任,王东不该把贵重物品随意放楼道,张婆婆捡东西前也该多问一句,多一份谨慎就少一场纠纷。”
其实这场纠纷的本质,是代际认知差异与生活习惯的碰撞。对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张婆婆来说,衣服的价值或许只关乎实用,更想不到一件外套能值上万元。
而对王东这代年轻人而言,高价衣物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努力工作后的生活犒赏。
![]()
类似的误操作并非个例,不久前江西就发生过大学生误卖奶奶藏有 13 万元金饰的旧衣,同样是因认知差异引发的损失。
从法律层面来看,法院的判决并非 “和稀泥”,而是精准适用了《民法典》相关条款。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过错责任” 原则,张婆婆存在侵权行为需担责,但王东未妥善保管贵重物品也有过错,应减轻对方责任。
![]()
800 元的赔偿金额,既兼顾了王东的实际损失,又考虑到 88 岁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平衡。
这和此前 “268 万翡翠标错价 26.8 万卖出” 的案件类似,法律既不纵容过错,也不忽视情理,这场 “9 元误卖” 事件,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
对年轻人而言,贵重物品一定要妥善保管,楼道、门口等公共区域绝非 “临时保险柜”,哪怕贴张提示纸条,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对老年朋友来说,捡废品时多留个心眼,遇到不确定的物品先问问物业或邻居,就能减少无心之失;而邻里之间相处,多一份理解与沟通,远比针锋相对更有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