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投赞成票,美国就制裁谁。这不是玩笑,是特朗普政府在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会议上发出的真实威胁。
10月15日,IMO在伦敦召开特别会议。会议焦点,是一项酝酿多年的全球航运碳税提案——要让所有国际货轮按排放缴费,用于建立“Net-Zero基金”,推进绿色燃料替代与全球港口转型。
![]()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
数据摆在那儿:全球航运每年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如果继续照旧,到2050年将升至10%,超过绝大多数工业国家。
支持者不少,计划也很细,每年可筹得110至130亿美元,专项投入到新能源船只、替代燃料、绿色港口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中,还特别预留配额扶持发展中国家,以免让他们被排除在绿色变革之外。方案提出后,6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欧洲、中国、南美、东南亚多国都准备投赞成票。
![]()
航运碳排放
然而就在投票前48小时,一道来自华盛顿的“最后通牒”震撼全场。
美国国务院代表团带着一份“反制清单”赶到伦敦,不绕弯子、不开玩笑。支持碳税的国家将面临以下后果:一,本国航运官员将列入签证黑名单,禁止赴美谈判或参会;二,该国船只未来靠港美国,将缴纳更高港务费,甚至可能被拒绝入境;三,相关企业将面临二级金融制裁。
![]()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而特朗普本人也在社交媒体上火力全开。他将碳税称为“全球绿色新骗局”,公开指控这是一个“针对美国工人和中产阶级”的陷阱。他说:“他们要从你们的口袋里掏钱,来补贴他们的环保游戏。”对普通美国选民来说,这种言论确实简单、直接、好理解。
![]()
美国总统特朗普
本来形成统一战线的国家阵营开始动摇。有人担心本国航运企业被美国“点名”,有人怕本国进出口成本陡升,有人甚至是碍于美方在其他经济合作领域的主导地位,最终选择退缩。
会议最终投票结果:57票赞成,49票反对,21票弃权,议案未能通过,正式宣布延期一年再议。这不是简单的推迟。这等于是美国强行把一个全球性的碳市场,按下了“暂停键”。冲击也不只停留在会议现场,而是迅速蔓延至整个航运行业。
首先受伤的是“革新派”。这类企业大多在近几年提前押注绿色技术,不仅签下大量绿色船舶订单,还布局氨燃料、甲醇推进等新一代动力方案。按原计划,碳税的实施将成为他们的“护城河”,拉开与传统重油船的距离。
![]()
甲醇双燃料绿色船舶
然而现在政策落空,他们投入的数十亿美金没了政策兜底,商业回报周期被迫拉长。有些公司甚至考虑取消尚未交付的新造船订单。
这些企业的代表在会后私下抱怨,“不是延期,是砍向我们的一刀。”但对于传统航运巨头来说,这刀砍得恰好。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这项计划。
以希腊的安吉利库西斯航运家族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碳税将大幅提高运营成本,最终推高商品价格,形成“运输通胀”。他们还指责倡议过于理想主义,缺乏过渡机制,是“让全球消费者为理想主义者买单”。
![]()
掌舵人玛利亚·安吉利库西斯和她的父亲
美国的干预,客观上为他们挡住了这道浪潮。他们没有喊感谢,但暗自松了口气。
可真正被击垮的,是那些还没来得及成长的“造梦者”——新兴绿色能源初创公司。他们研发氢燃料、绿色甲醇、电驱港机等解决方案,指望碳税能撬动市场需求,如今前景一夜蒸发。融资受阻、订单冻结、投资人观望,整个行业气氛瞬间冷却。
而环保组织则怒不可遏。环境保护基金(EDF)在会后发表声明称:“此次延期严重削弱了对行业的减排预期,资本将撤离,风险投资将转向其他领域,行业可能失去未来五年的转型窗口。”
![]()
环境保护基金会EDF
整件事的深层问题不在碳税本身,而在于:当一个超级大国不再接受规则约束,而是用威胁来左右多边机构的进程,所谓的国际秩序还能剩下多少实质?
有人回忆说,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在国际组织掀桌子了,从世卫组织到巴黎气候协定,美国有的是记录。”。
![]()
![]()
巴黎气候协定大会现场
明年投票还会如期举行吗?即使通过,美国还会接受吗?没人敢打赌。这一次,被撂倒的不只是一个投票议案,而是整个全球航运行业筹划多年的绿色改革蓝图。更是一个危险信号:未来任何多边机制,只要踩到强国利益红线,都会面临被拆解、被阻断的风险。
特朗普这次没有遮掩,没有迂回,直接亮明态度:“谁敢支持,就让你付出代价。”这样一个信号,比任何口头反对都来得清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