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及日本儿童所展现出的“自主能力”,多数人往往会联想到小学阶段的表现,但实际上,这种独立意识的种子早在幼儿园时期便已悄然生根。
2
今年7月,在东京国立市矢川保育园举办的一场名为“祭典游戏”的活动,让众多家长亲眼见证了五岁孩童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
3
这场为期三天的庆典,从摊位的设计布局到整体流程的安排,全部由大班的孩子们自行规划与执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参与决策,仅以观察者的身份默默陪伴在侧,提供必要支持而不干预选择。
![]()
4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摊位筹备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一名女孩提议售卖巧克力香蕉,而另一名男孩则坚持推出卡通周边商品。双方争执不下,几乎要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最终方案。就在此时,第三位孩子站出来提出:“如果有人输了会伤心,那为什么不把卡通贴纸贴在香蕉上呢?”这一创意融合了两种想法,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催生出整个祭典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5
随着筹备工作日益紧张,原本各自为政的小组之间开始自发协作。“你之前帮过我,现在轮到我来帮你”成为孩子们之间频繁出现的话语,互助氛围逐渐形成,团队精神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
6
![]()
7
该保育园75岁的园长岩井久美子指出,这种看似自由放任的活动实则建立在严谨的教育设计之上。教师并非袖手旁观,而是提前评估每个孩子的认知与社交边界,在关键时刻轻声引导:“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大家都开心?”但所有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孩子手中。
8
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模式最精妙之处在于,它并未将“合作”或“妥协”作为抽象道理灌输给孩子,而是让他们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冲突中,亲自尝试、试错并最终找到解决路径。
9
毕竟,比起成人反复叮嘱“要学会谦让”,那种自己绞尽脑汁想出解决方案的记忆,才更深刻地刻入孩子的成长经验之中。
![]()
日本报道截图
10
小学进阶
11
如果说幼儿园阶段是对自主能力的初步探索,那么日本小学中的“特别活动”则更像是一个完整运转的“微型社会”,系统性地锤炼学生的组织力与责任感。
12
位于埼玉市的浦和大里小学,每月都会举行一场特殊的“代表会议”。四年级以上各班推选出男女代表各一名,联合图书馆、卫生、安全等11个学生委员会的主席,共约40名学生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如何让校园变得更美好”。
13
今年学校提出的主题是“让我们都微笑吧”。孩子们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将其拆解为15项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例如“打招呼时注视对方双眼”“每天至少对十个人说‘你真棒’”,并配套设计了一套可视化激励工具——“涂色表”。
14
只要一个班级中有80%的学生达成目标,就能在全校展示板上为本班涂满一格色彩,逐步拼出属于集体的荣誉图谱。
![]()
日本报道截图
15
六年级学生北岛幸之介担任学生委员会主席期间,不仅关注校内事务推进,还主动发起倡议:“我们可以邀请附近居民一起开展社区清扫行动。”这一举动将服务范围从校园延伸至周边街区,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社会视野。
16
尤为有趣的是“周三长午休”制度的诞生过程:起初校长出于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担忧,并未批准延长午休时间的请求。
17
然而,美化委员会的学生们并未放弃,反而组织起全校范围的清洁运动,用连续数周整洁有序的环境证明了自己的责任心和执行力,最终成功说服校方采纳提案。
![]()
日本报道截图
18
国学院大学教授杉田宏史评价道,这种通过实际行动争取权益的经历,远比任何课堂说教更具影响力。孩子们由此真正理解:想要改变规则,不能依赖情绪宣泄,而必须依靠理性的表达与扎实的行动力。
19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也面临一些外界质疑。有人担忧过度强调集体共识可能压抑个体差异,限制个性发展。
20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效传递了一个核心理念:权利与责任密不可分。想要享受更长的午休时光,就必须承担起维护环境整洁的任务;希望校园更加温馨,就得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去推动改变。
21
这样一种根植于实践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在未来步入职场、融入社会,还是面对日常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时,都将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