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近日,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敦厚社区的150亩柑橘套种基地里,成都首例“垄上橘 沟下稻”套种模式迎来丰收测产,经专家现场实收验收,节水抗旱稻亩产达446.6公斤,为这套创新种植技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
柑橘水稻共生
柑橘水稻共生 每年节约20万除草费
放眼望去,田内是一幅柑橘水稻共生画面:上层是正挂青果的幼龄柑橘树;下层则是整齐挺拔的节水抗旱稻,与柑橘树的冠层形成恰到好处的空间互补。
“之前柑橘林杂草丛生,除草成本一年在20万元左右。”种植基地管理员康先生介绍,今年年初,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动服务,组织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共同研究论证后,建议基地方采取柑橘幼龄林套种节水抗旱稻模式。
实施新模式后,没想到才过两个月,水稻就密密麻麻长了起来,绿油油的一片,把土壤盖得严严实实。更惊喜的是,柑橘的生长不仅没受影响,反而因为水稻保住了土壤湿度,叶片长得更舒展了,而且杂草也少多了。
这种“垄上柑橘+沟里节水抗旱稻”的套种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直观的生态改善,更通过在高度和根系分布上天然错位,浇水时节水保土、施肥时两种作物都能吸收……形成了“互促共生”的良性循环。
![]()
柑橘水稻共生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还带来了增收
“并不是所有水稻品种都适合和柑橘种在一起。”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阎洪介绍,基地选用的是节水抗旱稻品种,耐旱性强、生育期短,与柑橘生长周期互补,不会争夺光照和养分;同时,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还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柑橘生长。
“柑橘水稻套种模式的成功,不仅是产量上的突破,更在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上实现了重大创新。”他说,这样的套种模式在土地资源方面,为蒲江柑橘果园套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示范推广;有利于更好平衡经济作物和粮食产量,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实现了粮食的稳定增产;此外,让两种作物的生产管理、施肥用药等方面互相补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柑橘水稻套种模式的推广是响应“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净种与套种结合,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探索出一条增收新路径。当然,为保障种植成效,蒲江也组建了专业的农技专家团队,开展蹲点指导服务。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图片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