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国《国家利益》的一篇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标题直指中美战争的关键节点——与中国的战争前48小时可能会非常惨烈。
这并非普通的军事猜测,而是来自美国主流媒体对自身军事实力的公开警示,要知道,冷战结束后数十年里,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始终以进攻者姿态自居,从海湾战争的速胜到科索沃战争的精准打击,从未有人敢质疑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底气。
![]()
可如今,这篇文章却明确提出,美军必须先学会扛过第一波打击,这一转变背后,究竟藏着美国怎样的战略焦虑,当对手从伊拉克、阿富汗换成与美国旗鼓相当的中国,美军真的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吗?
过去,美军的战略字典里几乎没有防御二字,冷战以来,无论是对弱小国家的军事行动,还是全球范围内的基地部署,核心逻辑都是主动出击、快速取胜。
![]()
凭借压倒性的装备优势在对手还未反应过来时就结束战斗,尽可能降低自身伤亡,这种速胜战略不仅是军事选择,更深深烙印在美军的战略文化中:我可以随时炸你,但你绝不能伤到我,一旦你敢反击,我就会用更猛烈的攻势彻底摧毁你。
但《国家利益》的文章却打破了这种惯性认知,明确指出美军未来需要构建打不死的体系,要学会在被重创后继续战斗。
![]()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思维转变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转化为实际动作,近期美军持续加固关岛基地的防空设施,在冲绳增加反导系统部署,甚至罕见地开展基地被毁后快速重建的模拟训练。
这些举动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美军开始认真考虑,一旦与中国开战,自己的海外基地、补给点和指挥系统可能会被打瘫,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军从未真正投入资源应对防御问题。
![]()
过去的美国只需要规划如何进攻,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摧毁对手的抵抗能力,从未思考过如果自己被打击该怎么办,如今这种反常的转向,本质上是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正视。
中国的导弹与无人机数量,已足以在开战头两天内让美军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那么,美军口中的扛住,真的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吗?
要判断美军能否扛住,不妨先看看俄乌冲突带来的启示,这场战争早已证明,恢复能力、战争动员和国家韧性,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
俄罗斯最初以为能像平推格鲁吉亚那样快速拿下乌克兰,结果闪击基辅失败,而乌克兰凭借顽强的社会韧性扛住了第一波攻击。
![]()
但战争进入消耗阶段,俄罗斯面对整个西方制裁与军援,也展现出强大本土支撑能力,没有被混合战争压垮,反观西方,虽然嘴上喊着长期支持乌克兰,但很快就暴露了持续作战能力的短板。
炮弹库存告急、武器生产跟不上消耗,甚至需要从退役装备中拆解零件,把这种对比放到中美之间,差距只会更大。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导弹的核心零部件到大型装备的整机生产,全部实现自主可控,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中国能迅速将民用产能转化为军需生产。
比如民用船舶厂可以快速转产军用舰艇,汽车生产线能调整为装甲车制造,甚至家电企业的精密加工技术都能为武器配件提供支持,这种边打边造的能力,是美国根本不具备的。
![]()
美国的武器生产链高度依赖外包与进口:导弹的稀土材料大多来自中国,电子元件依赖东南亚工厂,甚至部分炮弹的组装要交给海外代工厂。
此前五角大楼曾试图追加预算重建供应体系,但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现状,仅稀土提炼技术的突破,就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时间,更关键的是地理纵深与基础设施的差距。
![]()
中国哪怕沿海地区受到打击,西部、中部的工业基地和指挥中心仍能正常运转,全国铁路、公路、电网构成的纵深支撑网络,让任何点穴式打击都难以奏效。
而美国的海外基地高度集中在关岛、冲绳、菲律宾等地,这些基地一旦被打击,不仅难以快速恢复,还会直接切断美军的海上补给线,中国可以用全国之力支撑一场战争,美国却只能依靠几个孤岛,这种韧性上的差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美军扛住的难度。
![]()
即便美军能在军事层面勉强扛过前48小时,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也根本承受不起战争带来的冲击。
美军的战略文化建立在低伤亡和心理优越之上,冷战以来的每一场战争,美国都是主动挑起,并以绝对优势短期结束,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战争几乎没有一场实现了长期目标。
![]()
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却留下了长期混乱,阿富汗战争打了二十年,最终以混乱撤军收场,核心原因就是,一旦伤亡超过预期,美国国内舆论会立刻反噬。
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天然的短周期缺陷:总统任期只有四年,两党轮流执政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没有人会为一场长期战争承担政治代价。
![]()
比如阿富汗撤军,就是因为新政府不愿继续为前任留下的烂摊子投入资源,最终仓促收场,而社会层面的分裂更让美国雪上加霜。
如今的美国无论是种族矛盾还是党派对立,都已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如果战争导致航母被击沉、基地被炸毁,大量士兵伤亡的消息传回国内,只会加剧社会撕裂,甚至引发系统性崩溃。
![]()
更关键的是,美国早已习惯了碾压式胜利,从未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它能打的,只有那种不需要承担太大代价、还能让盟友分担成本的战争。
比如海湾战争,有几十个国家参与联军,美国几乎没花多少钱就实现了目标,可面对中国这样的对手,美国不仅没有盟友愿意出头,还得自己承担所有风险和损失。
![]()
一旦被中国胖揍48小时,美国国内的反战声音、对政府的质疑、经济层面的动荡会同时爆发,到那时,别说继续战斗,能不能稳住国内秩序都是个未知数。
很多人把美军的防御思维转变看作战略创新,但实际上,这只是霸权衰落期的自我保护,过去,美国奉行全球前沿打击战略,国防部的预算和行动,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
比如在全球部署航母战斗群,是为了随时能对目标发起打击,研发先进战机,是为了夺取制空权后展开空袭,哪怕特朗普时期提出战略收缩、优先本土防御,国防部甚至被改为战争部,本质上还是为了更高效地发动战争。
如今这种防御思维的普及,标志着美军的自信心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我们能欺负别人变成了我们能不能不被欺负,这不是主动调整战略,而是面对中国这样的同级别对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
因为它终于意识到,过去那种平推、碾压的思维,在拥有完整国防工业、核威慑和庞大国土纵深的中国面前,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但必须明确的是,这种思维转变并不意味着美国要准备与中国开战,相反,中美根本打不起来,美国从本质上就是欺软怕硬的,它只会欺负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弱小国家,从不敢挑战会让自己受重创的对手。
![]()
中国的实力早已不是能让美军受损失,而是能让美国承担不可承受的代价,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政治、全球霸权层面的。
美国真正害怕的,从来不是战场上的损失,而是天下无敌的光环破碎,这套光环是支撑其全球霸权的心理基石:盟友跟着它,是因为相信它能带来安全。
![]()
其他国家妥协,是因为害怕它的实力,虽然现在美国的霸权已经开始衰落,但只要没有被正面击败,它还能靠讲故事维持影响力。
可一旦真的与中国开战,哪怕只是被胖揍48小时,这套光环就会彻底碎掉,到那时,不仅盟友会动摇,国内会混乱,连它自己都无法再维持霸权的体面,所以,美军的防御思维,终究只是自欺欺人的自我保护,而中美之间,永远不会有美国想要的战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