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俄乌战争一直处于胶着状态,一个红军城双方就反复“拉锯”了很长时间,虽然局势对俄罗斯有利,但其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前线战场各种物资吃紧,双方为了向前线运输武器、炮弹和战士生活用品等军需物资,可谓都是绞尽脑汁。
![]()
在顿巴斯战场初冬的烂泥地里,一支特殊的“运输部队”正悄然前行——它们没有钢铁履带,也无需燃油驱动,只需几斗草料即可,因为它们是一支迈着蹄子、驮着迫击炮炮弹的“毛驴部队”。
![]()
在反无人机小组的隐蔽掩护下,这些毛驴以每小时3-7公里的速度,将弹药送往前线最后3公里的俄军阵地,成为现代战场上传统与科技碰撞的独特景象。
这一看似“复古”的运输方式,并非俄军的主动选择,而是战场环境、装备产能与对手战术共同作用下的现实之举。
![]()
“毛驴部队”登场:恶劣环境与装备短缺的双重倒逼
顿巴斯地区的初冬,最常见的就是雨雪天气,道路泥泞难行,常规运输工具如卡车很容易陷入烂泥无法动弹,履带式装甲运输车虽能应对复杂地形,却因俄军产能太低不足难以大规模部署,而且这两种运输工具很容易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突击。在“既要保障民用,又要支撑前线”的困境中,俄军将目光投向了毛驴这一古老工具。
![]()
于是俄军向后方征用毛驴,很快大批毛驴被送往前线部队,这些被投入战场的“军驴”,经专业推测多为高加索驴——这类驴种力气大、耐力好,适合长途运输,在饲养方面又耐粗饲料,容易喂养且抗病能力强,完美适配前线艰苦环境。
可能有的朋友会想了,小小的毛驴能运多少东西啊?但是在卡车运输难以完成的情况下,毛驴的运输作用就很重要了,“毛驴部队”的运输能力虽然有限,却却能运送前线最需要的东西,精准解决了战场“最后3公里”的补给痛点:一头毛驴可负重驮运两三百斤迫击炮炮弹等物资,在丛林泥泞中穿梭的灵活性和安全性远超机械车辆。
![]()
更关键的是,毛驴运货无需燃油、维护成本极低,使用价格很便宜,还能悄无声息的进行,不像机械车辆运送时会发出分贝很高的噪声,即便偶尔嚎出几声驴叫,也会被认为是民间牲畜,不会被过多注意,从而降低被敌方侦察发现的概率。
不过,前线的运输环境很差,每一只“战斗毛驴”都得负重前行,而且时间长了之后,乌军发现某旅是运送军需物资,也开始使用无人机轰炸了,这迫使俄军为“毛驴部队”配备反无人机小组——这些小组需全程伴随掩护,通过电子探测、火力拦截等手段,规避无人机侦察与攻击,确保毛驴能安全抵达阵地。这种“原始运输工具+现代反制手段”的组合,成为俄乌战场后勤的特殊缩影。
![]()
反无人机掩护:现代战场的“生存必修课”
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已成为补给线的“头号杀手”。乌军每天出动大量无人机侦察、攻击运输目标,俄军卡车、装甲运输车多次因无人机打击损毁,人员伤亡与物资损失惨重。“毛驴部队”虽目标较小,但仍需反无人机小组的严密保护,其掩护方式可分为“隐蔽规避”与“主动拦截”两层。
![]()
从“隐蔽规避”来看,反无人机小组会提前探测空域无人机信号密度,规划相对安全的小路——这些路线多穿梭于丛林、民房之间,利用地形遮挡无人机视线;同时,小组会指导毛驴运输队保持低速行进,避免产生明显动静,甚至通过调整行进节奏,减少被无人机红外探测捕捉的概率。
而当无人机信号突然出现时,小组会立即指挥运输队躲进掩体,自身则持枪警戒,必要时开火击落无人机。正如抖音视频中乌军后勤队遭遇无人机袭击的场景所示,“一秒钟的松懈都可能导致补给线中断”,反无人机小组的反应速度直接决定“毛驴部队”的生存概率。
![]()
从“主动拦截”来看,尽管毛驴运输的“低科技属性”降低了被针对性打击的概率,但面对乌军光纤无人机等新型装备,传统反制手段仍显吃力。俄军反无人机小组除配备常规枪械外,还可能携带便携式电子干扰设备,通过阻断无人机信号,迫使其一返航或失控坠毁。
这种“被动隐蔽+主动干扰”的组合,虽无法完全消除风险,却能将无人机威胁降到最低,确保迫击炮炮弹等关键物资能稳定输送到前线。
“毛驴运输”的现实利弊:缓解燃眉之急,难掩深层困境
从实战效果来看,“毛驴部队”确实为俄军前线带来了切实帮助。运输排士兵直言:“若你曾在最后3公里徒步背过弹药,就会庆幸有毛驴帮忙。”
在人力短缺、机械不足的情况下,毛驴不仅减轻了士兵的运输负担,还能将士兵从后勤任务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战斗准备中——尤其对俄军而言,前线士兵多来自高加索、远东等游牧渔猎文化区,熟悉毛驴的饲养与操控,无需额外培训即可快速形成运输能力。
![]()
“毛驴部队”的登场,本质上是俄军军工产能不足、后勤体系承压的缩影。与乌军可依托北约支援、研发“保护者”无人补给车(承载700公斤、续航400公里,能执行弹药运输与伤患撤离)不同,俄军因经济压力与工业衰退,难以大规模列装高科技后勤装备,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传统工具。
![]()
正如军事观察家所言:“当一支军队开始用毛驴运输炮弹,背后折射的是其现代化后勤能力的短板——这不是‘战术创新’,而是‘现实妥协’。”
战场启示:现代战争中“传统工具”的生存空间
俄乌战场的“毛驴运输”,打破了人们对“现代战争=高科技对抗”的固有认知。在无人机侦察普及、常规运输工具易遭打击的背景下,“低科技、高适应性”的传统工具反而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美军早有先例——在阿富汗山区,曾建立“毛驴学校”培训士兵与毛驴,让经过训练的毛驴听懂双语指挥、克服鸣叫习惯,承担物资运输任务;如今俄军的实践,不过是这一逻辑在俄乌战场的重演。
![]()
但需明确的是,“毛驴部队”的价值仅限于“特定场景下的补充”,无法替代现代化后勤体系。乌军的“保护者”无人补给车、俄军偶尔投入的遥控无人运输车,已证明高科技装备在效率、安全性上的绝对优势。
随着冲突持续,俄乌双方的后勤对抗仍将围绕“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展开——乌军可能进一步升级无人补给的模块化能力,俄军则需在“毛驴运输”之外,寻找更可持续的后勤解决方案,如提升装甲运输车产能、优化反无人机体系等。
![]()
在顿巴斯的烂泥地里,毛驴的蹄印与反无人机小组的足迹交织,构成了现代战争的独特画面。这支“毛驴部队”虽不起眼,却真实反映了俄乌冲突的残酷现实:当高科技装备无法覆盖所有战场需求时,传统工具仍能发挥作用;但要想真正掌握战场主动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工业实力、科技水平与后勤体系的全面比拼——而这,或许是“毛驴运输”留给外界最深刻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