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首相上台第二天,朝鲜毫无预兆发射导弹,目标直指日本海,这是要给一个下马威?
![]()
10月21日,高市早苗刚当选日本首位女首相,当天就喊着要改安保文件、提防卫费。
第二天一大早,朝鲜就往日本海方向射了枚疑似“火星-11E”的高超音速导弹,落点离日本专属经济区就几十公里。
12天前,朝鲜阅兵才秀过这款导弹和“火星-20”洲际导弹。
看这个时间点,难道这是朝鲜给日本新首相的下马威?
看看朝鲜这几年的导弹试射记录就知道,他们的行动都是有目的的。
首先就是测试导弹的实战能力。
![]()
2021年试“火星-8”,液体燃料、速度才3马赫,连高超音速的门槛都没到。
2024年搞“火星-16B”,换成固体燃料了,可精度还停在30米级别。
短短四年从“入门款”追到“实战款”,这么快的迭代速度,总得找机会测测真本事吧?
高市上台刚好撞在这个节点上,更像是给朝鲜的技术测试搭了个“曝光台”。
再看“火星-11E”本身,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凑数的“威慑道具”。
乘波体构型加X型尾舵,光气动设计就比老款复杂得多,射程1300公里,从平壤发射,能覆盖东京、大阪所有核心城区,精度还压到了15米以内。
要知道以前朝鲜的“劳动”导弹,误差动不动就几百米,现在能准到这个程度,不实战测一次,怎么确定能用?
![]()
更关键的是测“突防能力”。
朝鲜之前说过,这种高超音速弹头能在天上变向,一次能挪120公里,这次发射还飞到了5万米高空。
这刚好戳中了美日反导系统的软肋,日本现在靠“爱国者-3”和“标准-3”IIA撑着,前者只能拦固定弹道的导弹,面对变向目标基本瞎眼,后者连高超音速目标的拦截测试都没做过。
朝鲜选这时候射,不就是想看看“我的导弹能不能破你的防”吗?
至于为什么偏偏选在高市就职第二天,这里面确实有算计,但应该不是单纯的“挑衅”。
高市上台前就放话,要把防卫费从GDP的2%再往上提,还要讨论引进核潜艇、撤武器出口限制,核心就是“强化对朝反制”。
![]()
朝鲜这时候亮“火星-11E”,更像是直接拆台:你说要反制,我先让你看看你的反制根本没用。
这种“用技术说话”的方式,比口头警告管用多了。
而且从传播角度看,新首相就职本来就是全球媒体的焦点,这时候射导弹,技术突破的消息能立刻传开。
2017年安倍推修宪时,朝鲜也射过16枚导弹,可那时候都是“飞毛腿”改进型,外界也就当“常规操作”。
这次“火星-11E”一出来,美日韩情报部门立马就重点研究,这种关注度,平时找都找不到。
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朝鲜没选“火星-20”这种能打美国的战略导弹,偏偏选了“火星-11E”这种战术级武器。
![]()
为什么? 要是试射“火星-20”,很可能触发更严的国际制裁,反而断了自己的技术研发路;选“火星-11E”就不一样了,既展示了实力,又没把话说死。
毕竟对朝鲜来说,证明“就算被制裁,我照样能搞出好导弹”,比单纯激怒日本重要得多。
再看日本的反导短板,这次测试更像给日本提了个醒。
日本一直吹“双层反导体系”多厉害,可“爱国者-3”拦不了5万米高空的目标,“标准-3”IIA对变轨目标的识别率还不到40%。
朝鲜把导弹落在日本海附近,相当于在日本“家门口”演了一遍“我怎么突破你的防御”,这种直观的威慑,比说一百句“我有能力反击”都管用。
![]()
所以回头看,这场导弹发射,更像是朝鲜“技术测试节奏”和“日本政治节点”撞在一起的结果。
高市上台只是给了个“展示窗口”,真正的核心是朝鲜要验证自己的导弹到底能不能用、能不能破防。
所谓的“下马威”只是表层含义,朝鲜要的从来不是“给新首相一个下马威”,而是“让美日韩知道我的技术实力”,你要搞反导,我就亮破防的本事;你要提安保升级,我就先证明你的升级没用。
东北亚的威慑逻辑,从来都是用技术说话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