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都人心中,“四七九”(成都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是成都中学教育的旗帜。这三所中学不仅拥有悠久的建校史,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深刻印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枪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以“四七九”为代表的一大批成都大中学校的师生也投身于滚滚的抗日洪流之中。
他们在抗日烽火中为大后方的教育事业传递薪火,为抗战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01石室中学(成属联立中学)

![]()
从前文庙大成殿与今日石室文翁讲堂的新旧对比图。图片来源:成都石室中学
石室中学(抗战时称“成属联立中学”)又名四川省成都市第四中学,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
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成属联立中学勇立潮头,始终积极投身其中,以多种方式践行着爱国使命。“七七事变”后不久,成属联立中学即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利用周末到乡场进行抗日宣传,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
1938年,陈名芳、刘志齐、周俊京、张道熙等初中学生,自发组织成属联中农村宣传团,前往温江、双流等县乡镇宣传抗日,演出文艺节目,慰问抗日阵亡将士家属。
![]()
石室中学(成属联立中学)。图片来源:《成都市志·教育志》
与此同时,学校里的进步力量也在不断成长,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动力。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余有麟复学回到成属联立中学高中普八班学习。
随着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学校内的政治形势急剧变化。余有麟抓住时机,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他一面与同学合作演出爱国话剧《步步高升》《红酒》等,一面出版墙报宣传抗日。他还引导了十多位要求抗日、要求进步的学生参加校外的救亡活动和救亡组织,并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成属联立中学支部成立。据《石室校志》记载:“党员有刘瑞三、韩子重、赵光鲁、余有麟四人。余有麟任党支部书记,后因余有麟任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直属学生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部长,成属联中党支部书记后期由韩子重担任书记。”
![]()
成都方志馆藏《石室校志》
中共成属联中支部,在中共四川省工委直属学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成属联中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总方针,广泛交朋友,开展各种活动,争取更多的青年学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促使抗日救亡运动在学校不断开展。
![]()
石室中学近代红色校友代表。图片来源:成都石室中学
除了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和发展进步力量,成属联立中学的师生还心系战争中的难民儿童。学校师生积极响应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寒衣募捐运动,初中部学生向家庭或亲友劝募,共募得捐款法币一十八元六角,教职募得捐款六百一十六元八角九分,这些捐款全部上交成都市征募寒衣运动支会,为各失地内及各战区内难民儿童送去温暖。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成属联立中学的师生们以多样行动践行着救亡使命。宣传队的足迹、党支部的星火、募捐箱里的暖意,交织成校园里最动人的爱国图景,也为学校的红色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成都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留下了清晰而有力的回响。
02成都七中(成都县立中学)

![]()
杨雄洗墨池老照片。图片来源:《成都市志·教育志》
在成都的林荫街道,坐落着“成都七中”。该学校前身是1905年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高等小学堂,距今已有120年的历史。悠悠墨香,在成都的土地上流芳,而抗战时期的成都七中(时为成都县立中学),同样展现了它培养爱国学子、凝聚抗敌力量的赤诚。
抗战时期,时任校长吴照华在此时期提出了“国难教育”的纲要,在他的带领下,成都县立中学不仅在校园内频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更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学生救亡义勇军,随时准备上前线杀敌。
为了让学生具备保家卫国的能力,吴照华校长多次向时任政府申请增设军事课程,实弹射击、野外演习、军事操练成为校园里的日常。吴校长提出“国难教育”的纲要,展现了成县中学师生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成都学生界的爱国运动更是掀起高潮。据《成都七中校志》记载:“1937年8月15日,川大学生陈思龄,成都县立中学学生田家英,创办《金箭月刊》,宣传抗日救国……”
![]()
成都方志馆藏《成都七中校志》
刊物虽小,却如同一支锋利的箭,射向日寇在中华大地上笼罩的阴霾。彼时田家英虽尚是少年,却已展现出坚定的爱国立场与卓越的宣传能力,这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埋下了种子。
1938年春,田家英、羊路由等学子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在他们影响下,陆续北上赴延安或参加新四军的多达数十人,如屈济远、覃天恩等。
这位青涩的少年历经抗战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不断成长。1948年至1966年期间,田家英担任毛主席秘书,深受毛主席重视。他还担任了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担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功臣。
![]()
田家英(原名曾正昌)曾在成县中初中40班学习,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图片来源:《成都七中校志》
田家英的成长轨迹,正是成都七中爱国教育的生动缩影,校园里的抗日启蒙,让他早早树立了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而这份理想也支撑着他在革命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03树德中学(成都市第九中学)
![]()
成都树德中学老校门。图片来源:成都树德中学
“假若祖国是立在危岩上,树中的师生要合力筑起稳如磐石的基础!……‘苦’,我们不怕,我们要向给我们吃苦的敌人报仇”,树德中学学生的高呼同样响亮。
成都树德中学诞生于1929年,又名四川省成都市第九中学。抗战时期,树德中学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加强儿童抗战建国的信念,和增强儿童抗建的知识和技能”。每日举行升旗仪式,全体学生要齐唱校歌:“幹家桢国,树人斯树德……匣中宝剑及时磨,东海斩鲸,西山化鸟,复仇填恨止干戈……”,连秋季运动会的会歌中也唱道:“丁兹国事蜩螗,敌寇披猖,亟宜卧薪把胆尝,何暇恋景光”“练就钢筋铁骨,气体刚强,好把敌寇攘。”
![]()
树德中学部分学生在校门前留影。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教育志》
据《树德中学校志》:“为了进行‘抗战建国’的爱国教育,历史课教师罗孟桢在讲南京朝廷腐败昏庸偏安杭州,复国将领壮志难酬时,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了辛弃疾的《永遏(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并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讲述,慷慨激昂,使学生愤然泣下,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为拯救祖国而发愤读书的热情。”
![]()
成都方志馆藏《树德中学校志》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树德的师生抗日救国的热情高涨,密切关注抗战形势的发展,随时请人作报告讲抗日前线的情况。
“西安事变”发生后,学校师生就举办了“漫话西安事变”等课外讲座,积极宣传一致抗日的主张。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成立“三青团”并向学校渗入,妄图控制学生思想。由成都县立中学转入树德中学的吴照华校长积极进行宣传:“我们是学生,当务之急是认真读书,应该懂得读书救国的道理,学好本领”。尽管学校中成立了三青团组织,树德中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拒绝参加,坚决抵制。
![]()
树德校长吴照华。图片来源:《成都市志 ·教育志》

烽火岁月里,以“四七九”为代表的成都学校,以热血与担当,谱写了壮丽的爱国篇章。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从街头巷尾的宣传,到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再到课堂上的爱国教育,他们将家国情怀深植于师生心中。
岁月流转,这些事迹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让爱国精神在蓉城大地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参考资料:
[1]《成都市志·教育志》.
[2]《成都七中校志》.
[3]《石室校志》.
[4]《树德中学校志》.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来源|成都方志
编辑|小邹 校对|木子、石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