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
近日,深圳一小哥因连续两年发视频反映市政道路缺陷都被“秒整改”,被网友称为“深圳多管局局长”。
小哥最早一条视频发布于2023年3月,反映一条人行道的限宽柱过窄,他载货的电动车被完全卡住。在这一问题发到网上后,整条路的柱子都被适当加宽。
此后,上班送货路上发现哪儿的道路有问题就“随手拍”并发在网上,成了小哥的习惯。人行道旁的危墙、天桥上过窄过陡的坡道、非机动车道上的红绿灯杆、过矮或倾斜的路牌、背靠高压变电柜的“等车点”……因为发出来的问题总能很快解决,小哥开玩笑说“不知道哪个领导老盯着我”。对于这件事,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回应说,处理问题与是否受到舆论关注没有太大关系,“所有提到深圳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都会跟进”。
无论深圳市政部门是否或者多大程度上采用了小哥的建议,双方都有意无意达成了良性且默契的互动,表现出各自的责任感,结果是推动城市环境变得更安全、更便利。
小哥在城市四处发现并反映问题,也让人依稀想起一些曾经的“时代角色”。曾几何时,我们身边总有个爱管闲事的“居委会大妈”,井盖丢了、自行车乱放都要管一管,这一形象甚至被写进小品引发万千观众共鸣。虽然这与她们的身份定位和彼时的社会结构不无关系,这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却是如此鲜明难忘,也是社会发展该有的重要基因。到今天,这位爱“管闲事”的小哥成为新闻人物,而不少人则可能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更习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遇到过窄的限宽柱,会直接选择“绕过去”。
百姓不爱管闲事,有时是怕麻烦,有时却可能缘于“反映了也没用”的预期。某些部门会害怕市民的“挑刺”,觉得是被曝光了工作失误,有舆情风险,或增加工作量,有时甚至喜欢掩盖甚至“一删了之”。“面子”导向下,就做不出真成绩,做不好真“里子”。
这点,从深圳这位小哥最开始的“顾虑”中也可见一斑,在一些视频里小哥经常强调、解释“我们不是说在投诉人家,也不是说在干坏事,而是我们在发现问题,然后他们来修,这样,这个道路就平整了”。
不该让热心的百姓每每心怀惴惴地“做解释”。我们的城市,应当能承载甚至鼓励这种热情、热心,不止于反映一个丢失的井盖,一片墙皮掉落的危墙,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问题。
所幸深圳做出了表率,据报道,2022年开始,深圳打造了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平台——“深圳-民意速办”,响应速度保持在“分钟级”;此外,还已建起一套聚焦民生、高效运转的“未诉先办”平台和机制,能主动从互联网等渠道发现民生问题,并形成核实、立案、跟踪、督办的闭环。
“大家来看看”,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深圳“多管局局长”小哥经典的开场白,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在这场职能部门快速响应,与公民责任感的双向奔赴中,我们看到可贵的模式与认知,也期待更多这样的“默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