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表面上,讲的是嘉靖年间的朝堂争斗。
其实字字句句都在教我们,怎么在复杂的环境里活下去、活得好。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口中的,思危、思退、思变,才是生存的王道。
生活中那些特别“扛事”的人,反而很少硬碰硬。
他们往往深谙三思之道:思危、思退、思变。
![]()
这是一种在复杂形势下的选择,先保全自己,然后才能谋划大事。
这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清醒的智慧。
思危:看出危险,就别站在危墙下
剧中浙江巡抚郑必昌有句名言:“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穿上这身衣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
这话听起来是自嘲,其实点破了官场的险恶。
![]()
谁也不知道危险,什么时候到来。
江南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更是把“思危”做到了极致。
不愧是吕芳最喜欢的儿子,早就将干爹说的话,记在心中。
他在江南局当差,早就看出贪腐横行迟早出事。
清流赵贞吉来到浙江后,放任手下查贪墨,杨金水劝阻无果。
![]()
既然无法改变,于是杨公公干脆——“装疯”。
别人笑他真疯了,其实他比谁都清醒。
真正的思危,不是等危险来了才反应,而是提前察觉、提前避开。
杨金水,在浙江多年,看清了严党、清流的本质,知晓自己可能成为替罪羊。
于是选择了装疯,保住自己性命,也保住干爹的命。
![]()
就像我们生活中,看到行业下行干、公司架构频繁调整,聪明人早就开始更新,简历、学习新技能,而不是等到裁员通知到手才慌神。
古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不是怂,是明智。
思退:退一步,不是为了认输,是为了更好地进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这个角色,观众特别喜欢。
他是严嵩的门生,却能独善其身;是封疆大吏,却多次主动请辞。
他退,不是摆烂,而是以退为进——退下来整顿军备、安抚百姓,后来在抗倭中屡建奇功。
![]()
相比之下,海瑞的硬刚虽然让人敬佩,却几乎每次,都要靠贵人保命。
我们有几个能有这样的“主角光环”?
退,不是放弃,是战略性的重新布局。
工作中,项目推不动的时候,死磕可能头破血流,不如缓一缓、换个思路;
人际关系紧张时,暂时放下争执,反而可能迎来转机。
![]()
《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有时候,柔软比坚硬更有力量。
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识时务才是真豪杰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却能牢牢掌控朝局。
靠什么?——平衡术。
他用“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方式让大臣相互牵制,自己高高在上看牌、打牌。
时代变了,玩法也得变。
![]()
还有商人沈一石,他在官场、商场和律法之间艰难求生。
虽然最后结局悲惨,但他能在复杂规则中,找到缝隙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应变能力。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固执己见的人,最容易撞南墙。
而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既守得住底线,又弯得下腰。
![]()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保持开放心态,边做边调整,才是现代生存法则。
先保身,再谋事:活着才能输出
《大明王朝》里,最深刻的道理或许是:只有先保住自己,才有机会干大事。
严党倒台,就是因为只进不退、贪权恋势,结果全盘皆输。
而能活下来的人,都是懂得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退让的人。
![]()
这不是教我们做懦夫,而是做智者——就像下棋,偶尔弃子是为了将军。
曾国藩带兵讲究“识为主,才为辅”,这个“识”,就包括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知。可惜现实中,太多有能力的人倒在了“不懂保身”这一关。
《大明王朝1566》虽然讲的是四百年前的故事,但人性的博弈和生存的智慧从未过时。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
![]()
思危——保持敏感,看清风险;
思退——能进能退,积蓄力量;
思变——随机应变,调整步伐。
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遇到困难,而是懂得在暗流中蓄力、在风云中等待。
就像《易经》说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PS: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很能扛事”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大明王朝156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