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时,都会被同一个问题困扰:“为什么咨询师总在问我‘你有什么感受?’?
我明明在讲事情啊,为什么还要谈感受?”这似乎是咨询师的“老套路”,而且往往让人觉得有些绕。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心理咨询最核心的理念之一:理解你的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感受是理解自己的第一步
当我们遇到冲突、压力或者困扰时,常常第一时间讲的是事情本身:“我和同事吵架了”
“孩子又不听话”
“我被老板批评了”。
这些都是事实层面,但它们只是表象。真正推动我们行为的,是背后的情绪——恐惧、愤怒、焦虑、失落……
心理咨询师问“你有什么感受”,是为了把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向事件触发的情绪。因为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感受,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才能找到真正想要的结果。
举个例子:一位来访者说:“我不想去开会。”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可能会认为他只是“懒”或者“推脱”。
但当咨询师问他感受时,他才说:“我觉得很紧张,害怕在大家面前出丑。”这时,焦虑被看见,也才能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
事件本身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本质问题一定藏在事件背后的情绪里。我们在沟通中之所以有冲突,就是背后情绪驱动的结果而已。如果没有情绪,就事论事并不难!
二、情绪是心理的信号灯
心理学里有一句话:“情绪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情绪未被觉察。”
每一种情绪,都是身体和心理发出的信号:
焦虑提醒我们注意潜在的风险;
愤怒提醒我们边界被侵犯;
失落提醒我们需要被理解和关心。
心理咨询师问“感受”,就是在帮助你接收这些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很多人习惯压抑或逃避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失眠、抑郁、焦虑等问题。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被压抑的情绪,总有一天会以更糟糕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觉察和表达情绪,身体和心理才能恢复平衡。
三、感受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需求
当你说出感受,咨询师会进一步帮助你探索:你的情绪背后,是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一位来访者说:“我很生气。”咨询师可能会问:“生气的背后,你希望得到什么?”
答案可能是:
想被理解;
想被尊重;
想获得安全感。
一旦明确了需求,就不再只是“情绪爆发”,而是可以进行建设性的行动。情绪从混乱的信号,变成了指引生活的导航灯。
在混沌的青春期小朋友们,当有需求未被满足时,会用各种各样的情绪来与家长对抗。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也会如此。所以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就是那个可以让我们将孩子,先生、太太的感受放在前面,探讨感受比探讨事情本身更容易解决问题,以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四、语言与感受之间的桥梁
很多人在表达时,习惯先讲事件,然后才慢慢涉及情绪。但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自己都没注意到情绪,就已经被事实和细节淹没。
心理咨询师通过反复问“你有什么感受”,在帮助你把语言和感受连接起来。
“我被老板批评了” → “我感到自卑和紧张”
“孩子不听话” → “我感到失落和无力”
这种语言训练,不仅在咨询中有用,对日常生活同样有价值。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更容易觉察和表达情绪,也更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五、表达感受就是释放压力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压抑情绪会消耗大量心理资源,而表达出来,则可以减轻心理负担。
当咨询师问你感受时,你的脑海会有“被看见”的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情绪释放。
你不需要担心被评判;
你不需要马上解决问题;
你只是在把情绪拿出来,让它有存在的空间。
这就像把一块压在胸口的石头放下,哪怕问题依然存在,你的身体和心理也轻松了很多。
习惯在生活中觉察和表达感受的人,会逐渐形成内在稳定感
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容易被外界牵着走;
他们能识别情绪信号,及时调节,而不是爆发或回避;
他们在沟通中更有效,不再陷入指责、抱怨和误解
心理咨询师问“你有什么感受”,看似重复,但实际上是在训练你成为一个更懂自己、更能与人沟通的人。
六、感受训练的实际应用
夫妻关系
很多争吵不是因为事件,而是因为感受没有被表达和理解。问“你的感受是什么”,能让争执变成沟通,让冲突成为理解的契机。亲子关系
孩子有时会用行为表达情绪,而不是语言。家长通过关注“感受”,而不是仅仅纠正行为,可以理解孩子的需求,减少惩罚和责备。职场与社交
当你能觉察自己的焦虑、紧张或不安,你就能选择更有效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做出冲动或回避的行为。
写道最后:
心理咨询师总在问“你有什么感受?”,并不是为了重复自己,也不是为了让你停下来思考太久。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你:
看见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理解需求,而不是被事件牵着走;
学会表达,而不是压抑
当你慢慢习惯觉察和表达感受,你会发现,生活的困惑和冲突依然存在,但你的心态和应对方式变得更灵活、更清晰、更有力量。
所以,下次咨询师问你“你有什么感受?”时,不妨放下防备,好好体会自己的情绪——那正是你理解自己、照顾自己最重要的一步。
关于作者: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联网大厂HR工作和管理经验,现已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擅长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
怀揣着“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愿景,分享我的所学所闻,以及心理学知识和咨询中的故事。
期待与您在每一次推送中相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