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诗有云:“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人老了,很容易陷入愁绪,不仅因为身体状态开始走下坡路,更是在于内心有太多忧虑,唯恐白白忙碌一生,到老却一无所有。
然而,多求则苦,少欲则安。
一个人求的越多,越难得到满足,快乐便越来越少。
我们总以为,“老”就意味着失去——失去精力、失去陪伴、失去价值。
但其实,人生的后半场,是一场温柔的回归——回归平静,回归自我,回归从容。
尤其是到了晚年,若能放下这三种执念,福气,自会悄悄来临。
![]()
01
放下对子女的过度牵挂
人老了,最容易放不下的,就是子女。
总担心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事业不顺、家庭不睦……
一颗心,整天挂在孩子身上,反而让自己活得疲惫,也让子女感到压力。
古人讲:“儿孙自有儿孙福。”
不是说不关心,而是要懂得——
适当的退出,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尊重。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深爱子女,将他们养大,不是为了永远与子女粘在一起。
而是前半生无私地付出,后半生适时地放手退出,告诫自己:换个方式去爱他们!
他们早已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
而我们,也要学会把注意力回归到自己身上:养花、喝茶、散步、会老友,重新找回那些曾被“操心”填满的日子。
当你活得轻松明亮,子女也更安心从容。
亲情不是捆绑,而是温暖地同行一程,然后得体地放手。
02
放下对健康的过度焦虑
年纪上来了,身体难免有些小毛病。
每天一点不适就紧张不已,活得战战兢兢,反而让晚年变成一场“自我防御”。
适当的关注健康是好事,但过度焦虑,反而伤身又伤心。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心态放松,才是健康的基础。
陆游曾写道:“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
与其终日忧心,不如从容面对:
吃好一餐饭,睡好一晚觉,每天适当活动,其余时间——
下盘棋、读本书、哼段戏、写几行字,做点让自己开心的事。
03
放下对年龄的刻板固执
很多人一过六十,就自己给自己画了框:
“老了学不会了”、“不好意思出门玩了”、“就这样了吧”……
于是日子越过越窄,心态也越来越老。
殊不知,年龄从来不是限制,自我设限才是。
白居易四十岁才开始学佛读经,高适五十岁才一朝中第。
嵇康在《养生论》中写:“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一个人只要心还活着,就没有什么能真正阻挡他。
你可以六十岁拿起画笔,七十岁写回忆录,八十岁去看海……
年龄只是数字,从容才是状态。
愿我们都能修得从容晚年,活出自在天地。
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不是求多,而是求安。
少一份欲望,就多一份自在;
少一份执着,就多一份福气。
愿你我在岁月的长河中:
活得通透,放得下,看得开,从心而行,从容而老。
即便白发苍苍,仍可说:
“我心依旧温暖,我路尚未走完。”
如果你也曾被某件事困住,请转发,并在评论里留下:勿以有限身,常供无限愁。
留下你的答案,让我们把心声写进诗脉里。
*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编辑:拾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