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10月24日下午,上海音乐厅后台采访室内,大提琴家秦立巍身着浅色衬衫,微笑着在记者面前坐下。这是他时隔九年重返这座拥有95年历史的建筑,带来一场以“纯粹C大调”为主题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秦立巍与钢琴家黄秋宁携手,演绎巴赫、贝多芬、布里顿和德蒙加跨越四个世纪的作品。对于这位世界级大提琴家而言,这是一次与故乡上海的深情对话。秦立巍说:“走在路上,虽然周围的店变了,但马路还是一样的……对上海的眷恋会陪伴我一生吧,不管我身在哪里。”
 ![]()
 ![]()
演出现场
与四个世纪的音乐对话
出乎意料的是,这场演出中,秦立巍在大提琴琴弦上放置了一个“小东西”——一枚回形针。
他解释道,灵感源于日内瓦大提琴大赛上一名学生在演奏中加入回形针,那简洁而充满冲击力的音色令他惊喜。“我非常鼓励作曲家探索新音色,即使十个尝试中只有一个成功,也值得推动,这是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种探索精神贯穿了这场以“纯粹C大调”为主题的音乐会。本场演出精选了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第三组曲》、贝多芬《第四大提琴奏鸣曲》、布里顿《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及托马斯・德蒙加《EFEU》四部跨越四个世纪的作品。“我想让大家看到,C大调只是一种写作方式,但在不同时期,这支‘笔’画出的作品是如此不同。”
 ![]()
 ![]()
演出现场
他对《EFEU》的演绎尤为值得期待。这部作品的标题取自大提琴大师埃马努埃尔·福尔曼的姓名缩写,承载着当代音乐家对前辈大师的崇高敬意。“在这些作品中,有些声音是很多人没听到过的。有时候打动人的是旋律,有时候是节奏,有时候是纯粹的声音。”
在密集巡演中,秦立巍保持着一种通透。他的声音温和而笃定,手势随思绪轻动。“如果你把演出看成一个任务,或一个已经做好的蛋糕要去维持,确实很难。但如果你带着到台上把它打造出来的心态,就会不一样。”
 ![]()
 ![]()
大汗淋漓
连接东西方音乐的使者
作为首位获得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银奖的中国艺术家,秦立巍的足迹遍布全球顶级音乐殿堂——从两次亮相伦敦逍遥音乐会,到与BBC旗下所有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团合作,再到出任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尹伊桑国际音乐比赛等国际大赛评委。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也赋予他更深沉的文化使命。
《纽约时报》曾评价他的演奏“拥有柔美至极的音色、完美无瑕的音准和钢铁般的技巧”,《留声机》杂志则称他为“对音乐投以无与伦比的专注的敏感表演者”。这些国际声誉的背后,是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正如秦立巍在接受采访中所言:“我们要往前推,让古典音乐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这种前瞻性的艺术理念,在本场音乐会的选曲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古典音乐的生生不息。
 ![]()
 ![]()
秦立巍与黄秋宁
傍晚时分,上海音乐厅内,95岁的建筑与21世纪的琴声相映生辉。秦立巍的琴弓之下,四个世纪的音乐记忆被唤醒,从巴赫的复调圣殿、贝多芬的情感丰碑,到布里顿与德蒙加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创作,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除秦立巍大提琴独奏音乐会,上海音乐厅还将呈现七台重磅音乐会。铃木雅明、尼古拉·卢甘斯基等古典名家,日本巴赫古乐团、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铜管组合等国际名团将轮番登台,以世界级的演绎,擦亮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闪亮名片。
原标题:《大提琴家秦立巍“回家”:琴弦上一枚回形针,探索新声音》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 陈雨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