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这是马特奥·韦伯(Matteo Weber)第一次来中国。这位曾获巴赫比赛一等奖的德国钢琴新星,与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希腊、玻利维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的钢琴新秀一起,在泉州参加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复赛角逐。“‘多样性’无疑是这场比赛的亮点之一,它涵盖了三个甚至更多不同学科领域,要同时准备这些内容很有挑战性,但也非常有趣。”马特奥说。
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与福建泉州市惠安人民政府、芬兰萨翁林纳音乐学院等联合举办。不同于多数钢琴比赛聚焦独奏,这一新兴赛事考验的是选手的综合素养。10月30日至11月3日,复赛的两轮比赛分别考验室内乐和艺术歌曲。最终晋级的选手将赴上海参加决赛,“自弹自挥”指挥交响乐团。
一边准备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一边琢磨中国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大江东去》的意境,选手们的复赛赛程紧张而充实。马特奥·韦伯说:“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也不是在追求一场‘完美的表演’,而是在进行一场人与人的对话,这才是音乐的真谛。”
![]()
比赛现场,中外评委坐镇
被赛事吸引,也被中国文化“圈粉”
同样被这场比赛吸引的还有英国选手朱利安·特里维廉(Julian Trevelyan)。这位法国隆-蒂博国际音乐比赛最年轻冠军得主,赛前曾因室内乐排练时间不足焦虑过:“我和这些乐手们之前没合作过,真正磨合只有短短两小时,要理顺贝多芬三重奏的配合,确实不容易。”
但正是这种“限时协作”,让朱利安收获了意外成长:“学会快速捕捉搭档的演奏习惯,主动调整自己的节奏,这比单纯赢比赛更有价值。”他还提前研究了中国艺术歌曲,“我曾学过中文,虽然不熟练,但能感受到曲子里的东方诗意,这种跨文化的演绎体验,是其他比赛给不了的”。
![]()
复赛现场
赛场外,中国文化和生活的细节也在悄悄打动这些海外乐手。马特奥对泉州的“无噪音交通”印象深刻:“早上去剧院的路上,只能听到鸟鸣和风声,特别舒服。”他还爱上了泉州的建筑和美食。“那些建筑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天吃不同的食物,每一口都很惊喜,复赛结束一定要去看开元寺,再去海边走走。”朱利安则惦记着上海之行:“我有个朋友在上海,不管能不能进决赛,都要去拜访他,中国这么大,有太多东西想看了。”
中国选手汪煜轩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与钢琴双专业本科生。“当时看到赛事章程,许多朋友都对我说,这场比赛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你一定要去参加!”于是她就报名了,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比赛。“我的偶像是贝多芬,他能弹琴、作曲、指挥,身兼多能。这个比赛选拔的正是复合型人才,钢琴家不能只盯着钢琴,而要成为全面的音乐家。”
![]()
复赛现场
赛制创新破局,重塑人才标准
“我们要选的不是‘独奏机器’,而是能在不同场景下发光的复合型音乐家。” 上音院长廖昌永的这句话,正是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赛事设计的核心,“全链条考验”让选手们不得不突破舒适区。
复赛第一轮,上音硕士研究生、小提琴手李秉璋与4 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完成了室内乐合作。“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磨合,把心聚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补上了重要的一课。市场需要大量能协作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独奏的表演者,很多优秀的独奏家弹不好重奏,正是因为欠缺或不重视室内乐训练。”
![]()
复赛现场
11月10日,晋级选手将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迎来最终考验——他们要在弹钢琴的同时,指挥上音交响乐团演绎莫扎特协奏曲,评委会全程观察他们的排练过程,从协作能力、艺术表达等多维度综合评分。
这场跨越泉州与上海的比赛,不仅是一次竞技,更是上音探索音乐人才培养“中国方案”的实践:以“协作”打破国界,以“创新”重塑标准,让来自全球的音乐新秀,在对话中成长,在挑战中蜕变。
获奖选手将获荐参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音歌剧院演出季及其他上音国际合作平台等高规格项目,打通从“赛场的获奖者”到“舞台的艺术家”的职业转化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音乐英才铺设通向世界音乐舞台的坚实桥梁。
![]()
经过积累比赛,8位选手进入复赛第二轮
原标题:《这项全新中国音乐赛事,为何吸引11国新秀奔赴?》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