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炒房团现出原形!手握1.3万亿房产,如今要全军撤退?
咱先聊聊身边的事儿——前几年是不是总听人说“买房就是稳赚不赔”?有人凑着首付也要上车,有人手里有俩闲钱就想多囤一套,连小区门口小卖部老板都能跟你唠两句“哪个片区要涨价”。可最近风向好像变了,不少人开始慌:二手房挂了大半年卖不掉,有些曾经抢手的楼盘还悄悄降了价。就在这时候,一个藏在楼市背后的“大家伙”突然被扒了出来——被称作“最大炒房团”的机构,手里攥着足足1.3万亿的房产,现在却传出要“全军撤退”的消息。这事儿听着就玄乎,这团到底是谁?以前是怎么把楼市搅得风生水起的?现在又为啥急着跑路?
一、这“最大炒房团”到底是谁?1.3万亿的数据可不是瞎编的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说炒房的都是“温州炒房团”那种散户抱团吗?怎么还冒出个“机构级”的最大炒房团?其实这几年,不少专门做“房产投资”的机构悄悄冒了头,它们不是咱普通人买个三五套那么简单,而是靠着雄厚资本,专门收购、囤积优质地段的住宅和商业房产,甚至整栋楼、整片产业园地拿。
至于“1.3万亿”这个数,可不是随口说的——根据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旗下《金融时报》引用的“房地产机构持有资产调研数据”,国内某头部房产投资机构(旗下涵盖多家子公司、基金)持有的可交易房产总市值,折算下来大概就在1.3万亿元左右。这些房产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还有杭州、成都这类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光是每个月收的租金就不是小数目。以前它们藏得深,普通人没怎么听说,可随着楼市降温,这些机构的动作越来越明显,才算真正“现出原形”。
![]()
二、以前有多“横”?囤房、控价,把“买房难”的水搅得更浑
要是往前倒个三五年,这“最大炒房团”的操作可比散户狠多了。它们不跟咱抢刚需房,专挑那种“有涨价潜力”的地段下手:比如某城市规划要建地铁,它们提前半年就把周边待售的二手房、甚至新盘的尾盘全收了;有些热门学区房,它们能一次性买走半个单元,然后统一抬高挂牌价,逼着想给孩子上学的家长“接盘”。
更让人无奈的是,它们还会“囤房惜售”——收来的房子不是用来住,也不是马上卖,而是空在那儿等涨价。有数据显示,2021-2022年楼市最热的时候,这个机构手里大概有15%的房产处于“空置待涨”状态,光在上海浦东就有上千套住宅空着,而旁边就是排队抢房的刚需族。那时候它们底气足,觉得“房价只会涨不会跌”,可没想到,这两年政策和市场都变了天。
三、现在为啥要“撤退”?政策堵死路,市场不买单了
要说这炒房团想撤退,根本原因就俩:政策不让炒了,市场也没人接盘了。
先看政策——这几年中央“房住不炒”的定位从来没松过,各地不仅出了限购、限贷政策,还专门针对“机构炒房”下了狠手。比如2023年住建部明确要求“禁止机构以‘投资’‘理财’名义批量收购住宅”,有些城市还规定“机构持有住宅满5年才能交易”,直接断了它们“快进快出”的路。再加上房企“三道红线”、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这些政策,机构想再借钱囤房,门儿都没有。
再看市场——以前它们能靠“抬价”赚钱,现在没人买账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百城二手房挂牌量同比增长超20%,很多城市的二手房“供远大于求”,你这边刚涨价,别人就降价甩卖,机构手里的房子根本卖不上价。更头疼的是,租金也涨不动了,有些城市核心地段的住宅租金甚至降了5%-8%,靠租金回本越来越难。这么一算账,继续囤着不仅不赚钱,还得搭进去物业费、贷款利息,可不就想着“全军撤退”了嘛。
说到底,这“最大炒房团”的撤退,其实是楼市回归理性的信号——以前靠炒房赚钱的时代过去了,房子终究要回到“住”的本质。对于咱普通人来说,买房不用再跟风焦虑,更不用想着靠买房“暴富”,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房、理性决策,才是最靠谱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