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甜品店、书店……
如今,走在南昌城区,
不难发现,
许多镌刻着时光印记的老社区,
正悄然出“新”:
一批新业态陆续入驻,
许多年轻人来此逛街消费和打卡拍照,
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
不仅改变了社区的面貌,
也重新定义了社区的空间功能,
为老社区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
年轻人为何爱上老社区?
新业态与老社区如何共生?
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
了解南昌老社区里的“新经济”。
![]()
新老对话
从“不违和”到“共生息”
走进位于八一广场旁的原省府大院,午后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路面上,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紧迫感,静谧又松弛的氛围让原省府大院成为citywalk的绝佳之地。
来自青海西宁的张文涛是第一批来到这里创业的年轻人。此前他曾在图书行业经历过图书编辑、图书发行员、书店营业员等多个岗位。2022年他怀揣着“自己开一家书店”的梦想来到了南昌。
“一次偶然机会来到位于八一广场旁的原省府大院,觉得这里的人文氛围很适合我的创业想法落地,念青书店便应运而生。”张文涛告诉记者,这家书店主打文艺氛围,提供咖啡、书籍及文创产品。
如何让书店与社区环境“不违和”?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张文涛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结构与风貌,转而通过植入鲜花绿植、悬挂艺术画作以及精心搭配的软装,来塑造书店的门面形象与视觉基调,使新空间成为老社区“自然生长”出的一部分。
“店内将阅读区和非阅读区分离,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鼓励阅读行为,如果顾客是来看书,则不需要消费。”张文涛说,每天上午,都有社区的居民来书店看书,他们通常是店里的第一批客人。“有的老人会戴着老花镜安静地读一上午的报纸,偶尔也会和我轻声聊几句。如今这家书店已运营两年多,这份由书籍联结的信任,让我觉得书店真正成了社区的一部分。”张文涛说。
![]()
来自江西吉安的“95后”晏女士和爱人汪先生在原省府大院经营着名为“山那边”的甜品店和“白丁”咖啡店。
“原省府大院紧挨着八一广场,人流量大,同时租金相对较低,适合我们年轻人低成本创业。”谈及为何会选择在这里创业时,夫妻二人表示。
新店装修伊始,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便成为他们的首要考量。“为最大程度减少装修噪声的扰民问题,我们严格限定作业时间以避免对邻里休息的干扰,主动与整栋楼的邻居进行沟通,逐户拜访说明情况并征得理解,最终将整栋楼居民签署的同意书递交相关部门备案,完成了规范化的社区融入。”晏女士表示,营业后,他们将营业时间定在了上午10点至下午6点,错开了居民的早晚休息时段,并将音量控制纳入日常管理,力求在商业运营与社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
![]()
“现在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这些小店入驻后,社区更有人气了,也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这些新开的小店,都快成了我们社区的‘新客厅’了。”居民李大爷告诉记者。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随着20余家创业小店陆续入驻,原省府大院的社区生态也经历了一场微更新。起初人流变化让一些老居民谨慎观望,但事实证明,这些小店用规范的管理和友好的姿态消除了顾虑。现在,居民们不仅看法变得正面,更开始把这些店当作社区公共客厅的一部分。
功能重构
“宝藏小区”变身社区“活力场”
位于会展路689号的丰和花园小区面积约9.34万平方米,共有37栋住宅楼。这个2004年建成、体量不小的老社区,早已成为许多年轻人探索个性小店的起点。
来到B区3栋,甜觅烘焙坊暖黄色的灯光从窗内溢出,推开玻璃门,香气便一同涌来。
“来这儿探店就像‘挖宝’!我是在小红书刷到说丰和花园是个‘宝藏小区’,才找过来的。”正在制作奶油蛋糕的大学生小李向记者分享道。
“小区里的店铺有一种随性感,你可能在转角遇到一家咖啡店,旁边就是传统的瓦罐汤店,这种时尚感与生活味交融的景象是小区独有的‘风景’,各种兴趣爱好和消费需求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在店内,常来丰和花园小区“打卡”的谢女士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丰和花园里的个性小店已发展至40余家。丰和花园的蜕变,本质上是城市空间功能的创造性重构。而这样的改变,正在南昌的多个角落悄然发生。
在东湖区民德路的背街小巷,前不久开业的民德路茶馆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茶文化爱好者驻足打卡,感受烟火气十足的老街茶韵。据了解,民德路茶馆前身为20世纪70年代的南昌市政府大院礼堂,自去年10月以来经过“修旧如旧”和结构加固,已焕发出“新生机”。
步入茶馆,仿佛一脚踏入20世纪70年代的南昌旧时光:木质横梁纵横交错,手工竹椅吱呀作响,四方木桌上摆着搪瓷茶杯。银发老人端着搪瓷杯抿着茶,孩童则好奇地抚摸着桌角磨得光滑的木纹。
“走进茶馆,仿佛让我亲眼看到了上世纪老南昌的市井生活场景,亲手触摸这座城市走过的岁月痕迹。”游客小张说。
“南昌茶铺文化源远流长,民德路承载着南昌记忆,通过打造特色场景,引入地道小吃,契合老城区人文氛围的同时,更推动南昌茶馆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创始团队成员刘志亮表示。
如今,这些散落在老社区里的新空间,正在悄然重塑城市的肌理。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是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的情感枢纽——既是附近居民的“第二客厅”,也是年轻人安放自我、结识同好的社交沙龙。这些生长于街巷阡陌的社区小店,用温暖的在地性和鲜活的生命力,书写着老社区新经济的生动实践。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吴潇远 文/图
编辑:徐晨霞 二审:刘培堃 终审:杨赟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nc_fabu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