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1926年10月24日,上海首次工人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为配合北伐战争而发动的三次起义中的第一次。1926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推翻军阀政权,建立人民政权。中共上海区委据此秘密组建约2000人的工人纠察队,并策动部分海军支援,旨在通过武装起义配合北伐军夺取上海。在革命初期的路上,一开始是仓促的,非常不容易的。
![]()
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发生在1926年10月23日的午夜到二十四日的凌晨之间。也不算是一次很成熟的,有广大工人群众参加的起义,应该是能下一次准备不太充分的仓促发动的军事冒险行动。主要的行动背景是为了配合北伐军。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进展是非常快的,所以到了10月份的时候,北伐军的主力在两湖战场击败了吴佩孚,前锋已经逼近了江西。
![]()
盘踞在东南五省的军阀孙传芳兵力就紧张了,他控制着上海。那么他就把主力调往了江西的前线,导致上海的防务力量相对空虚。
所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书记罗亦农,组织部长赵世炎,宣传部长尹宽)认为这是里应外合夺取上海的绝佳时期。 起义的核心目的是“以民众的暴动,推翻军阀统治,建立市民政府”,并配合北伐军击败孙传芳。
所以准备和计划都算是比较仓促,力量基础也比较薄弱。
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中共尝试与国民党上海政治分会,就是代表国民党右派的钮永建和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人合作。钮永建掌握了一些帮会武装和少量民间军事力量,并承诺可以提供经费和策反军阀部队。
当时的起义的力量构成主要有中共掌握的工人纠察队是工人武装,大约有2000人,但是极度匮乏武器。他们仅有少量的手枪和土质的炸弹,大部分人员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因为就是工人。是空有一把力气,给他枪也不会开的那种人。策反的力量有孙传芳所属的。当时的北洋海军“建威”、“建康”两艘军舰的官兵,约定起义时炮轰上海的重要军事目标(例如高昌庙兵工厂)。这是起义计划中最具威力的一个环节,就是说这算是一点武装力量,而且如果加以有效利用的话是应该很有用的。外围还有力量,就是钮永建的帮会和社会闲杂人等,说白了就是一群无事的流氓组成的松散组织,大约有1000人。他们这些人脑子里头没有革命,动机也不纯,就是给钱办事的那种,所以说不上可靠。
那么起义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几个小时之间就结束了。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在10月23日前线误传了北伐军已经攻克了孙传芳在江西的据点九江。其实是几天之后才成功的。上海区委和钮永建在未核实消息的情况下,决定立即发动起义。这是一个致命的决策错误。接下来的计划也是失控的,就继续犯错误。被策反的海军人员因准备不足、内部协调出现问题,加上江面有敌军舰艇监视,最终未能按计划开炮。这使得预定的起义信号没有发出。所以往下就更乱套了,因为没有听到放炮的声音,大部分工人纠察队和群众处于困惑的状态。也就是他们本来原地待命,等着听炮响,然后好采取行动,但是也没有炮响,所以大家有点儿不知道往下该干什么。所以就没有按计划采取武装行动。
接下来又是一步错的,也就是钮永建掌握的帮会武装见势不妙,大部分没有出动,少数出动的也在遭遇警察后一哄而散了。因为这些人本来动机就不纯。他们一看其他人没有行动,知道也赢不了,直接说就是拿不到劳务费了,那就跑了。
所以最后只有零星的战斗,只有浦东和南市等地的少数工人纠察队在未听到信号的情况下,按照原定时间自发地进行了零星的袭击,但很快被军警镇压。
这次结果很遗憾。到10月24日早晨,起义已完全失败。军阀政府进行了全市大搜捕。工人领袖陶静轩、奚佐尧等十余人被捕后英勇就义,工人群众百余人被捕。中共地下组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不过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后续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干革命哪有100%马上成功的,所以我们要在鲜血当中吸取教训,不能让同志们的血白流。
不过这次起义确实是军事上完全失败了,因为没有动摇孙传芳在上海的统治。或者说就连大规模的这种混乱局势也没有造成。对于他的视力来说是不疼不痒。当时的革命力量就受损了,损失了一批优秀的工人干部和党员,而且暴露了当地的地下组织。
在这之后,我党就深刻的认识到不能依赖资产阶级以及国民党右派,他们关键时刻很不可靠。所以这是课本上说的,这是死概念,这个就叫做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软弱性。就是说在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时候,在干革命的时候不要对他们抱有幻想。未来的起义必须更多地依靠工人阶级自身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那句著名的话,叫做枪杆子里出政权。
所以后来我们的策略就有所转变了。起义的仓促性暴露了准备工作的严重不足。此后,中共上海区委开始进行更扎实、更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加强工人武装,更加秘密和系统地训练工人纠察队,想办法筹集武器。
扩大群众基础,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我们大力发展工会组织,发动总同盟罢工,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为武装起义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还有,需要完善指挥系统。建立更严密、更独立的指挥体系。绝对不是群龙无首,绝对不能靠别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也为后续的起义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起义是一次悲壮但宝贵的预演。它点燃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序幕,积累了最初的实战经验(哪怕是失败的经验)。在总结第一次起义教训的基础上,中共上海区委在1927年2月和3月又相继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特别是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动员广泛,最终于1927年3月21日取得了胜利,成功占领上海,建立了上海市民政府,写下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是一次在错误情报引导下,依靠不可靠同盟,准备严重不足的过早发动的起义。它的失败深刻地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其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准备工作和群众基础的极端重要性。正是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才为后来第二次、尤其是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辉煌胜利铺平了道路。因此,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既是一个挫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值得铭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