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导引称为“气功”,是河北威县人刘贵珍的首倡。1950年代,刘贵珍主修“内养功”,内养功,其实是“内丹术”的委婉说法,1957年,刘贵珍主持在河北省第二干部疗养院、唐山疗养所、北戴河疗养院等地组建“气功疗养院”,把“内养功”正式改称为“气功”。刘贵珍的气功原理仅在“气”,五个关键词:气、意识、冲击、线(路)、力量,构成后来中国气功大爆发的原动力。后来的气功师把这五个关键词的范围无限扩大,“特异功能”之魔冲破所罗门之瓶。
气贯丹田是借助于呼吸时胸部感觉的力量向丹田部位冲击之意。丹田部位在下腹,呼吸之气无论如何是不会达到这个部位的,而是借助于呼吸时的感觉,在反应上与人体之正中央建立了一条冲向丹田部位的兴奋线,这种兴奋线完成后,就加强了意识对丹田部位的刺激力量。所以说气贯丹田是加强对丹田刺激的一种强化手段。[ 刘贵珍:《气功问答》,载金冠等编《气功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刘贵珍的气功适用范围仅在“医”:“气功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不但在临床上得到证明,在实践观察方面也取得作证意义的材料,当练功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体内气血运行发生调节性的变化,由于血液呈现再分配状态,出现末梢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组织血流量增加,局部温度增高等现象。”[ 刘贵珍:《气功治病保健作用的祖国医学理论》,北京气功研究会编《气功学术论文选编》(未刊内部资料)第7页。材料未标印行时间。这是北京气功研究会首届年会的论文集,年会召开时间为1981年11月26日至29日,材料结集时间当在此后。]练气功对一些常见病和大病后的恢复等“均有较好效果”。医学界一些专家认为用气功称呼养生方法并不准确,觉得这个称呼缺乏理论内涵,还容易和拳脚棍棒等武功运动混淆。但他们也认为“气功”以气为功,名声响亮,适合传播,于是将错就错,认可它的称名。刘贵珍意识中的“气功”,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内丹术”,目的在于健身,方法在于调理,他发现人的意念可以调控体内之气:“通过心意相依,以意领气的锻炼,练功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而意到气到某个部位或脏腑。”同时又说:“气功养生,乃是既注重个体内因锻炼,又强调‘精神修养,顺应四时,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四方面综合调理的养生法。其治病保健机制,也必然是诸因素的综合作用。”[ 刘贵珍:《气功治病保健作用的祖国医学理论》,北京气功研究会编《气功学术论文选编》(未刊内部资料)第7页。]其后,“气功”二字后来被人恶意盗用,盗用者就是那些新兴邪教的创立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