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血脂健康,刻不容缓!
整理| 医学界报道组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议题,血脂异常尤其是胆固醇升高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挑战。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的学术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以中国最新血脂异常流行病学数据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中国血脂管理的现状、挑战与前沿进展(图1)。
![]()
图1 李建平教授汇报现场
一、中国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特征:数据揭示的严峻现实
一项最新发表于
JACC的研究显示,2010~2020年,我国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C)导致的死亡风险攀升了90%以上。这一数据警示,随着国民胆固醇水平的持续升高,我国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正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流行病学地图更直观地呈现了这一严峻态势 ( 图 2 ) ,中国区域在血脂异常的严重程度评分中呈现持续恶化的红色预警状态。
![]()
图2 血脂异常流行病学图
李教授团队依托“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构建了覆盖全国多区域、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要数据来源的中国血脂异常专病数据库,最终纳入60万名血脂异常患者,其数据代表性与覆盖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数据库的核心发现包括:
1.混合型血脂异常占比突出(图3):在所有血脂异常患者中,混合型脂代谢异常(同时存在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多种异常)比例高达42%,接近半数。这一特征与中国人群的遗传背景、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也提示甘油三酯相关的残余风险在我国血脂管理中不容忽视。
2.血脂达标率呈现风险分层差异:按ASCVD风险分层分析显示,血脂达标率与风险等级呈负相关:低中风险人群达标率为70%-85%,中高风险人群约50%,而极高危人群达标率不足10%。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极高危心血管人群的血脂管理存在严重短板,成为ASCVD防控的关键瓶颈。
![]()
图 3 血脂异常类型分布
3.多重因素影响达标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达标率受经济水平、体重指数(BMI)、年龄及性别等多重因素影响:
经济水平呈“U型”影响:中等GDP地区达标率最佳,高GDP与低GDP地区均表现不佳;
BMI升高显著降低各风险分层的达标率,成为血脂管理的重要干扰因素;
年龄差异明显:老年人达标率优于中青年,可能与中青年群体治疗依从性较低相关;
性别差异令人关注:女性在各风险分层中的达标率均低于男性,这一现象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女性血脂管理可能存在被忽视的临床盲区。
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基因诊断进展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导致早发ASCVD的重要病因,但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系统的筛查体系。李教授团队在“十四五”项目中建立了标准化的FH筛查与诊断流程:
李教授团队建立了基于中国改良DLCN评分(≥6分)和LDL-C≥4.9mmol/L的筛查体系,并结合全外显子测序,覆盖53个血脂相关基因,重点聚焦LDLR、APOB、PCSK9、LDLRAP1等主要致病基因。
▌基因检测核心发现
在9000余名LDL-C≥4.9mmol/L的高危人群中,21%检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突变,其中LDLR突变占80%,是中国FH患者的主要遗传背景。研究还发现一批未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新突变,虽经功能验证影响胆固醇代谢,但因全球报道不足5例而未获公认,为中国人群FH遗传异质性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FH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年龄、BMI、血脂指标、体征与家族史等变量,团队构建了杂合子FH风险预测模型(图4),曲线下面积(AUC)达0.8,具备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为FH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实用工具。
![]()
图4 血脂异常预测模型
三、血脂管理的治疗策略:从传统方案到前沿探索
目前ASCVD防治仍以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构成的“三驾马车”为主流方案,能有效控制大部分杂合子FH患者的LDL-C水平。
▌针对部分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新型降脂药物展现出独特优势:
1.英克司兰:作为小干扰RNA类药物,研究证实其可使杂合子FH患者的LDL-C水平降低47.9%,为不耐受他汀或他汀治疗不达标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2.贝派地酸:作为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虽降LDL-C幅度相对温和(约12.7%),但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仍能发挥补充治疗作用,其疗效与普通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相近。
▌纯合子FH的突破性治疗
纯合子FH患者因LDLR功能完全缺失,传统基于LDLR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效果有限,近年来,针对性的新型药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洛美他派:作为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抑制剂,可直接抑制含载脂蛋白B(APOB)的脂蛋白在肠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组装与合成,从上游阻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的生成,为纯合子FH提供了靶向治疗手段;
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该药物兼具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和LDL-C的双重作用,其降甘油三酯的机制与调节脂蛋白脂肪酶活性相关。且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为纯合子FH患者带来希望。
李教授强调,无论何种治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都是血脂管理的基础。研究证实,针对FH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因此需贯穿血脂管理的全过程,与药物治疗形成协同效应。
四、未来展望:从单一靶点到多维度风险防控
当前,我国血脂管理仍面临极高危人群达标率低、混合型血脂异常突出、FH诊断率不足等多重问题,但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上市、基因诊断技术的普及以及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血脂异常的防控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关注残余风险的精准防控
随着LDL-C降脂手段的不断丰富,甘油三酯相关的残余风险逐渐成为ASCVD防控的重点。李教授团队通过垂直自动电泳(VAP)技术对脂蛋白亚组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乳糜微粒残粒(TRL)及不同亚型的LDL和高密度脂蛋白均与ASCVD风险密切相关。未来,需进一步明确这些脂蛋白亚组分的致病机制,为残余风险的精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二)技术创新推动治疗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治疗性疫苗等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为血脂管理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李教授表示,未来有望通过这些前沿技术,实现对遗传性血脂异常的根治性治疗,为患者提供更长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三)多方协同完善管理体系
面对我国血脂管理的严峻现状,亟需通过多方协同推动管理模式的革新。李教授团队正积极参与化验单呈现形式的优化、基层医生培训、多学科协作机制建立等工作,旨在通过具体举措提升临床血脂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推动胆固醇管理的全面落地。
最后李教授总结道血脂管理任重道远,唯有坚持科学防控、多方协同,才能逐步改善中国血脂管理的现状,守护国民心血管健康。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