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记:潮声与古意间的日照密码
![]()
高铁驶进日照西站时,风里的气息忽然从车厢的冷气变成海盐的清冽与海草的温润 —— 不是攻略里 “海滨新城” 的空洞注解,是清晨万平口的晨雾缠着渔舟,是正午东夷小镇的阳光照着海草房,是午后浮来山的古银杏映着梵音,是暮色里森林公园的松涛裹着蝉鸣,是星夜里刘家湾的赶海灯映着滩涂。七日的漫游像展开一幅浸着海菜包子鲜香的长卷:一卷是海面的蓝,藏着千年的渔居记忆;一卷是草房的灰,载着渔村的手艺传奇;一卷是古刹的黄,刻着禅意的千年底蕴;一卷是森林的绿,裹着生态的鲜活气韵;一卷是滩涂的褐,闪着赶海的市井活力。每处景致都不是精心包装的 “打卡地”,是能触摸的渔网绳结、能听见的船桨咿呀、能闻见的海草清香、能瞥见的蟹洞爬满滩涂,藏着日照最本真的时光密码。
万平口海滨:晨雾里的老渔民与渔舟玄机
![]()
日照的晨雾还没散,我已跟着万平口的老渔民许成福往渔港走。他的胶鞋蹭过带露的碱蓬草,手里的老渔网泛着海腥:“要趁涨潮前整网,雾没散时鱼群稳,这海面藏着三代渔民的故事,得细品。” 他的指尖沾着浅褐的海藻渍,指节处有常年结网的厚茧,那是靠海生活六十年的印记。
![]()
晨雾中的万平口像幅水墨海图,远处的渔船轮廓泛着冷光,岸边的礁石还沾着夜露,偶尔有早来的拾贝人从防波堤旁轻步走过。“这渔网看着密,其实藏着留鱼的巧劲,” 许伯蹲在渔港的青石板上整理网眼,“你看这三寸网眼,只捕成年的梭子蟹,幼蟹能漏走,老辈人说‘海是娘,渔是崽,不能捕太绝’。” 雾气渐薄时,他忽然指着远处的航标灯:“那是 1958 年立的老航标,我阿爷当年撑船时,就靠它认方向,雾天能听见灯闪的声音像敲钟。”
![]()
朝阳升起时,许伯带我看万平口的 “金潮穿雾”—— 阳光顺着潮头的缝隙穿过,在海面投下流动的光斑。“这景致只有春分前后能看着,” 他说,“前年清淤时,在渔港底发现了我阿爷 1965 年藏的渔刀,锈得像礁石,磨了半个月才露刃。” 他掏出随身的粗陶碗,倒了碗渔屋的海菜汤:“你尝这汤,加了刚拾的海虹,鲜得带点海腥,城里的速食汤没有这味。” 我摸着渔网的棉线绳结,忽然懂了万平口的美 —— 不是 “4A 景区” 的头衔,是潮声的柔、渔舟的旧、渔民的诚,是日照人把最鲜活的渔居记忆,藏在了晨雾里的海滨间。
东夷小镇(海草房群落):正午的手艺人与海草玄机
![]()
从万平口驱车二十分钟,东夷小镇的海草香已在正午阳光里漫开。海草房手艺人丁明兰正坐在自家草房旁编海草,手里的海草束泛着哑光:“要趁日头足时晒草,晒干的海草不腐,这草房藏着三代手艺人的故事,得细品。” 她的袖口沾着浅灰的草屑,指节处有常年编草的薄茧,那是守着草房四十三年的印记。
![]()
顺着石板路往里走,海草房群落像座卧在海边的童话村,草屋顶的弧度映着阳光,木格窗的雕花纹泛着幽光,丁姨的讲解声顺着海风漫上来。“这海草要选渤海的大叶藻,” 她拿起一束刚晒好的海草,“你看这草纤维粗,我师傅当年教我时,说‘三斤海草一斤泥,百年不漏雨’。” 正午的阳光从草屋顶的缝隙漏下来,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影,她忽然指着草房的屋脊:“那是用牡蛎壳压的脊,我阿奶当年建草房时,常说‘蛎壳压顶,风刮不动’。”
![]()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草房,丁姨教我辨海草的 “好坏”。手指捏着海草:“纤维长、色深绿、无盐霜的是好草,你看这捆草,是去年冬天采的,能管十年不漏。” 她递给我一块刚烤的海菜包子:“热乎着,加了虾酱,香得很,以前盖草房时,都要蒸包子当干粮,说‘草房暖身,包子暖心’。” 我摸着草房的温润墙壁,忽然懂了海草房的美 —— 不是 “网红小镇” 的噱头,是草香的醇、木窗的旧、手艺人的善,是日照人把最厚重的渔村记忆,藏在了正午的草房间。
浮来山:暮色的守树老人与古银杏玄机
![]()
从东夷小镇驱车一小时,浮来山的檀香已在暮色里漫开。浮来山定林寺的守树老人李庆余正坐在 “天下第一银杏树” 旁的石凳上歇脚,手里的拐杖泛着光:“来得巧,今日叶茂宜讲古,能给你讲树的门道,这山藏着三代守树人的故事,得细品。” 他的袖口沾着浅黄的银杏叶屑,指节处有常年护树的厚茧,那是守着古银杏五十八年的印记。
![]()
顺着石阶往上走,浮来山像座卧在平原上的禅山,定林寺的红墙映着霞光,文心雕龙碑的字迹泛着幽光,李伯的讲解声顺着晚风漫上来。“这银杏树有四千多年了,” 他指着树干的纹路,“你看这树疤,是唐代雷击留下的,我师傅当年护树时,常说‘树有灵性,叶知春秋’。” 暮色的阳光从银杏叶间筛下来,在地面投下金黄的光斑,他忽然指着树根的石栏:“那是明代立的护树栏,我阿爷当年守山时,常蹲在栏旁数落叶,说雨天能听见树叶落地的声音像翻书。”
![]()
夕阳沉入山坳时,李伯教我辨银杏果的 “好坏”。手指捏着银杏果:“壳薄、仁满、色白的是好果,你看这颗果,是刚摘的,能入药。” 他递给我一杯刚泡的银杏叶茶:“甘得很,以前僧人打坐,都要泡杯茶,说‘茶清禅心,树养性灵’。” 我摸着温热的树干,忽然懂了浮来山的美 —— 不是 “千年古刹” 的虚名,是树影的浓、钟声的远、老人的诚,是日照人把最悠远的古意记忆,藏在了暮色的山影间。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星夜的护林人与松涛玄机
![]()
从浮来山驱车一小时,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松香已在星夜里漫开。护林员张卫国正坐在松树林旁的木屋前整理工具,手里的砍刀泛着光:“来得巧,今日风小宜巡林,能给你讲松的门道,这林藏着三代护林人的故事,得细品。” 他的袖口沾着深绿的松脂,指节处有常年砍枝的厚茧,那是守着松林三十五年的印记。
![]()
顺着林道往里走,森林公园像块镶嵌在海边的绿宝石,黑松林的轮廓映着星光,水杉林的树干泛着幽光,张叔的讲解声顺着松涛漫上来。“这黑松要靠海风塑形,” 他指着一棵歪脖松,“你看这树干的弧度,是常年海风刮的,我师傅当年护林时,常说‘松生海边,风是雕刻师’。” 星夜的灯光从松叶间漏下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他忽然指着不远处的石碑:“那是 1992 年立的‘护林碑’,我阿爷当年参与造林时,常坐在碑旁歇脚,说雨天能听见松脂滴落的声音像细流。”
![]()
深夜的森林渐渐安静,张叔收起砍刀。“这几年游客多了,” 他说,“以前森林很清净,现在有了观光道,但护林的规矩还是老样子,我们守着这林、这松,就是守着日照的绿肺。” 他递给我一块刚捡的松果:“带着松香,夹在书里能当书签,城里见不着这么大的松果。” 我摸着温热的松果,忽然懂了森林公园的美 —— 不是 “城市绿肺” 的标签,是松涛的幽、虫鸣的静、护林人的勤,是日照人把最鲜活的生态记忆,藏在了星夜的林影间。
刘家湾赶海园:星夜的赶海向导与滩涂玄机
![]()
从森林公园驱车四十分钟,刘家湾赶海园的滩涂气息已在星夜里漫开。赶海向导苏桂兰正坐在滩涂旁的木屋前整理赶海工具,手里的小耙子泛着光:“来得巧,今日潮落宜赶海,能给你讲滩涂的门道,这园藏着三代赶海人的故事,得细品。” 她的袖口沾着浅褐的滩涂泥,指节处有常年握耙的厚茧,那是靠滩涂生活五十二年的印记。
![]()
顺着滩涂往里走,刘家湾像块卧在海边的褐绸带,远处的渔船灯泛着微光,滩涂的蟹洞密密麻麻,苏姨的讲解声顺着潮声漫上来。“这滩涂要按潮时赶,” 她指着滩涂的水痕,“你看这退潮后的泥纹,能找着花蛤的窝,我师傅当年教我时,说‘滩涂有痕,贝在痕下’。” 星夜的灯光从赶海灯照下来,在滩涂投下圆形的亮斑,她忽然指着一个小蟹洞:“这是花蟹的洞,我阿奶当年赶海时,常说‘洞深一寸,蟹大一两’。”
![]()
走到滩涂旁的工具房,木架上摆着各式物件,小耙、竹篮、记潮时的本子,都沾着深浅不一的泥痕。“这本子记了二十年,” 苏姨翻开泛黄的纸页,“每天要记潮落时间、贝类位置,2021 年台风后清滩,我们靠手工拾贝,守了一个月才恢复赶海。” 墙上挂着张褪色照片:“1971 年我刚学赶海时,还没有赶海灯,靠马灯照路,一天要赶两潮,现在有了 LED 灯,但老规矩没变 —— 只拾成年贝,幼贝要放回滩涂。” 不远处的滩涂上,年轻人正学挖蛤,苏姨笑着喊:“小杨,耙子要轻着下,别伤着贝,得巧劲!”
![]()
深夜的滩涂渐渐安静,苏姨收起小耙。“这几年赶海的人多了,” 她说,“以前滩涂很清净,现在有了观光园,但赶海的规矩还是老样子,我们守着这滩、这贝,就是守着日照的海味。” 她递给我一小袋刚挖的花蛤:“吐净了沙,煮汤鲜得很,城里买的花蛤没有这甜。” 我摸着温热的竹篮,忽然懂了刘家湾的美 —— 不是 “赶海乐园” 的噱头,是滩涂的软、贝的鲜、向导的真,是日照人把最市井的赶海记忆,藏在了星夜的滩涂间。
![]()
离开日照那天,我的包里装着许伯的渔网绳、丁姨的海草束、李伯的银杏叶、张叔的松果、苏姨的花蛤干。车过黄海大桥时,回头望,刘家湾的赶海灯还在夜色里闪烁,万平口的潮声藏在记忆里。七日的漫游让我懂得,日照的美从不是 “海滨新城” 的单一标签 —— 是万平口的渔居坚守、海草房的手艺传承、浮来山的古意虔诚、森林公园的生态守护、刘家湾的赶海温情。这片土地的美,藏在潮声与古意的交融里,藏在人与海的共生里,藏在没有商业化包装的本真里。若你想真正读懂它,不妨放慢脚步,去整一回万平口的渔网、编一束海草房的海草、护一次浮来山的银杏、听一晚森林公园的松涛、赶一次刘家湾的夜潮,去触摸那些潮声与古意间的日照密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