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玉这个人现在知道的年轻人不多,但要聊山东那段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他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1906年出生在山西崞县一个普通农家,原名叫李兴唐,从小家里条件还行,让他有机会上私塾和小学。17岁那年进崞县中学,正赶上五卅运动闹得沸沸扬扬,他也跟着上街喊口号,第一次接触到革命的想法。1926年秋天,他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候他才20岁出头,就开始在华北地区干起了地下工作。
![]()
入党没多久,黎玉就接连担任了几个重要岗位,先是中共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后来又当上天津市委书记和唐山市委书记。他主要负责联络工人,组织罢工和宣传,在那些白色恐怖的年头里,工作风险大得很。他两次被国民党抓进去审讯,但每次都机智应对,没泄露组织秘密,最终被放了出来。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他在党内逐步崭露头角。
![]()
1936年4月,北方局派他去山东,那时候山东的党组织已经被敌人破坏得七零八落,和上级断了联系三年多,省委基本上名存实亡。黎玉一个人从河北磁县出发,骑着破自行车,绕过层层封锁线,好不容易到了济南。5月1日,他在济南郊外主持会议,正式重建山东省委,从头开始恢复各地党组织。他先把鲁西北特委、鲁东工委、鲁北特委和胶东特委一个个建起来,矿区和乡村的党支部也逐步恢复,党员队伍从原来的零星几个人,很快就发展到几千人。这一步步的努力,为后来山东抗日打下了组织基础。
![]()
抗日战争一爆发,黎玉就马上行动起来,布置各地发动武装起义。1938年元旦,徂徕山起义打响,他直接参与指挥,这支队伍从几百人迅速壮大到四五万人,成为山东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那年4月,在延安的高干会上,毛泽东主席还专门点名表扬了山东的敌后工作,说这是全党的榜样。黎玉没停下脚步,继续协调全省抗日格局。
1939年6月,徐向前和朱瑞带着干部和抗大一分校来山东支援,八路军第一纵队就这么组建起来了,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的部队。后来,山东纵队和一纵机关合并,黎玉当上政委,推动第三期整军,让部队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武器管理和战术训练都上了轨道。
![]()
除了军事,他还管民政。黎玉负责山东战时推行委员会,相当于战时省政府,处理物资、财政和教育这些后方事宜,让抗日民主政权在乡村扎根。1943年,中央军委决定整合山东军事力量,成立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兼政委,黎玉是副政委,还兼着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山东分局副书记。他在这些岗位上,既抓军队建设,又管地方治理,山东根据地就这样一步步扩大,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面积覆盖了大半个山东,人口上千万,为全国抗战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据统计,抗战期间山东给延安送去的黄金就有13万两,粮食和物资更是数不清。
![]()
解放战争打响后,黎玉的角色也跟着变大。他转到华东,任华东局第二副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副政委、华东军区副政委,执行中央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从山东抽调精锐部队和干部支援东北战场。他还负责后勤保障,从1947年初到1948年夏,山东输送给前线的粮食就达4亿斤,其他物资堆积如山。1947年冬天,前线部队急需棉衣御寒,黎玉组织全省动员,很快就赶制出75万套棉军衣和140万套单军衣,直接支撑了冬季战役。这些数字不是吹出来的,全靠他的组织能力和动员力。
1945年日本投降后,罗荣桓带主力北上东北,山东的重担全落到黎玉肩上。他同时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山东省政府主席和山东军区政委,统筹党政军三方面,确保后方稳定。新四军从南方北上,部队汇集带来不少矛盾,他协调统一指挥,推动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让解放区根基越来越牢。但好景不长,1947年夏秋,饶漱石调来山东任华东局书记,主持工作。那时候土改正深入,有人指责黎玉推行富农路线,批判越来越猛。饶漱石在华东局扩大会议上,把黎玉的土改工作定性为形左实右,帽子扣得很大。黎玉没争辩,选择服从大局,避免内部冲突影响整体革命形势。
![]()
结果,1948年,这事升级,中央基于有限情报,取消了黎玉出席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的资格。那次西柏坡会议是决定新中国命运的关键会,他本该在场,却因为误解缺席了。1949年春天,他随华东局南下,离开了在山东工作13年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黎玉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参与接管上海。那时候上海乱成一锅粥,金融动荡、物资短缺、特务捣乱,他深入工厂听取意见,推动工会建立,逐步稳定生产和秩序。
1951年9月,他转任上海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重点抓城市建设,提出要为工人阶级服务。先在工厂密集区建住宅小区,统筹交通和卫生,曹杨一村就是在那时候建成的,1953年8月完工,被称为中国第一座工人新村。他还推动老城区改造,把原来的跑马厅北面改成人民公园,南面建人民广场,让城市空间转向服务普通民众。但1952年2月,他的上海市委秘书长职务被撤销,降为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这直接源于1947年土改中的批判延续,他接受了安排,继续干基层工作,没抱怨。
1953年,黎玉调到中央财经委员会,后来陆续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副部长和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这些领域不是他的老本行,但他从头学起,钻研技术和管理,推动农机化建设,全国农机修配厂建了数百家,形成网络,为农业现代化清了路障。尽管身体出问题,糖尿病反复发作,他还是坚持工作,常常加班到深夜。
晚年,黎玉把精力放到党史资料整理上。1982年,中央征集史料,他积极响应,口述回忆,核实细节,甚至住院时还在病床上写出一万字的文章《关于山东党组织的恢复与建设》,成了研究山东党史的重要资料。1986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终于撤销了1948年的错误结论,为他平反,恢复政治名誉。两个多月后,5月30日凌晨,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2012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也复查撤销了1952年的处分,进一步恢复了他的名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