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致癌谣言的终结:世卫组织为何为其正名
作者:怀疑探索者
“味精致癌”的说法流传半个世纪,如今已被科学彻底证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权威评估正是最有力的澄清。这一切的起点,是1968年一场荒诞的恶作剧——两位美国医生为打赌,伪造华裔医生身份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称食用含味精的中餐后出现麻木、心悸等症状,将其命名为“中式餐馆综合征”。这篇缺乏对照实验的主观描述经媒体放大,让味精无辜背上“健康杀手”的黑锅。
世卫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组通过大量毒理试验证实,味精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在正常食用范围内完全安全,不存在致癌风险,并将其归类为“最安全类别”食品添加剂。事实上,谷氨酸钠是天然存在于番茄、香菇、海带等食物中的成分,人体每日通过天然食物摄入的谷氨酸约13克,远超过味精的贡献量。即便味精加热到120℃以上产生少量焦谷氨酸钠,也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无毒,仅是损失鲜味而已。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人转而选择的鸡精,其主要成分仍是谷氨酸钠,钠含量甚至更高。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也明确,味精由玉米、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经微生物发酵制成,并非网传的“化工合成品”。从被总统写入食谱的“味道元素”到蒙尘半世纪的“背锅侠”,味精的冤案终于被科学平反。
世卫组织的发声,本质上是对认知偏见的纠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重油重盐的饮食习惯,而非这撮清白的鲜味晶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