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自由随性、理想主义的INFP型人,我一度非常厌恶职场中对空档期的忌讳;
哪怕你中间的“断档”时间并不长,哪怕你情有可原,哪怕你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但是空档期似乎像被贴上的一个丑陋奇怪的标签,让你不得不费力和面试官解释澄清。
当然,这种现象源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我们国人出于焦虑,也出于恐惧在世俗眼光里“脱轨”,总是推崇“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的线性价值观——你必须做到按部就班、环环相扣;
如果你从世俗的生活框架你跳了出来,就会被扣上不成熟、不负责、吃不了苦的帽子;
说穿了,所有人都拼命赚钱,唯恐浪费一分一秒,你凭什么能轻松地空档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这种追求稳定和连续的集体潜意识,已经深入一些人的骨髓中,他们会视空档期,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
是你能力不够?还是体力不行?抑或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者追求的工作目标时常变动?
公司更青睐听话服从的员工,而不是有想法和主见的“刺头儿”;
然而,更可悲的是,你以为招聘单位严格要求你的“职业连续”,那么他们必然能给出符合你期待的待遇和岗位;
实则不然。
企业普遍希望员工‘即插即用’,讲究的是实用性,看的是产出,并尽可能地“降本增效”,而人力成本,往往就是那个”被降和固定不变的本”。
至于员工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诗意和放松,以及“在空档期探索自我,找到真正的追求”这种理想化的叙事,无法直接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给企业带去效益增长;
那么企业就会“理直气壮”地批判,甚至质疑员工的稳定性和胜任能力,在面试时表现出嫌弃和阴阳怪气。
客观地说,长期脱离职场,或许会导致一个人暂时适应不了工作的节奏和管理的安排,但并不意味着他缺乏价值,不能很好地创造产值;
![]()
之所以公司介意空档期,除了人才太多,有那么多焦头烂额渴望一份工作、听话好用给钱少就能干的应聘者,我凭什么给你一个“不安定的份子”机会。
最重要的原因是,领导或者老板给你画的大饼将对你毫无影响,你完全不会被拿捏;
既然你可以云淡风轻地脱离职场这个“系统”和江湖,就说明你有自己赖以生存下去的机会和资本;
你会发现,就算你职场生涯出现过空档期,那些社会灌输给你的“不上班就会彻底和社会脱节,从此再也赚不到钱”的谣言会不攻自破;
既然上班也是牢笼,不上班也是牢笼,那么有些还有底气和储蓄、重视自我身心健康和被家庭托举的人,就会选择潇洒地不上班;
应该说,有空档期的员工,就像企业精心计算的完美管理公式里的一个误差,员工越是表现得从容,越是有创新的想法和自信,这个误差就越大,就越会让招聘企业坐立不安。
当然,眼下因为各种因素,完全没有空档期的人怕是不多;
![]()
那么,如果真的去应聘,个人建议还是尽量把休息时间,包装成具体完成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成果上,以保证职业的连续性和技能的成长性。
必要的,就是选择性地寻找同频的、开放度高一些的雇主;
或者在空档期继续深造。
我倒是呼吁企业能够对空档期有所包容,不要求人完全被职业所驯化,而是有更多的尊重和欣赏。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