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安新区马场镇凯掌村,80后芦笙制作人杨德云正在自家工坊里专注地打磨笙管、试音。身后墙上“芦笙制作世家”的牌子格外醒目,不仅记录着家族与芦笙的世代牵绊,更见证着这位苗族手艺人以匠心守护非遗、为芦笙文化注入新活力的坚守与创新。
![]()
凯掌村是典型的苗族村落,98%的村民为苗族。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不仅是乐器,更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从祭祀祈福到婚丧嫁娶,从节庆欢歌到迁徙叙事,芦笙的旋律贯穿苗族人生的重要节点。“笙斗、笙管、簧片,看似简单,每一部分的制作都马虎不得。”杨德云拿起一根打磨好的笙管说,“我试过很多地方的竹子,最后还是本地的最适合做芦笙。”
![]()
杨德云与芦笙的缘分始于童年。“小时候总围着爷爷和父亲转,看他们做芦笙,觉得特别有意思。”他笑着说,“原本是叔叔学艺,我在旁边看,没想到最后是我继承了这门手艺。”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是在二十七八岁从外地务工返乡之后。“那时候心静下来了,做芦笙需要静心,一步错就得重来。”
![]()
芦笙制作工序繁杂,选料、切割、打磨、装簧片,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技艺。过去,杨德云白天干农活,晚上熬夜做芦笙:“夜晚安静,更容易专注。”他手中那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笙管宽度、笙斗弧度、音孔尺寸等数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数据现在都派上了大用场。”从父亲手中继承手艺时,工具只有简单的斧头和刀具;如今,工坊里工具齐全,还添置了数控机床,这是他推动传统手艺“接轨时代”的见证。
![]()
“机械化能让零件更精细,但只是基础。”杨德云在坚守传统根本的同时,不断根据材质特性和使用需求进行改良。此前,芦笙内部的扁平钢片易卡、影响音质,他受口琴启发调整钢片形状与弧度,成功解决了难题:“现在的芦笙音色亮、吹奏省力,长时间演奏音色也不变。”凭借对制作的钻研与改良,杨德云的手艺日益精湛,声名渐起。村里村外的人都来找他定制芦笙,订单不断,最多时一年可制作50把,售价从800元到上千元不等。“之前有人特地从黔东南带芦笙来修,修好后的音色比原来还好。”杨德云说。
不仅是制作,杨德云的演奏天赋也成为芦笙文化传承的“助推器”。儿时上音乐课,他不到两周就学会了吹笛子;外出务工时见工友弹吉他,他通过对比吉他和弦与芦笙音阶,很快掌握了弹奏技巧。后来,他开始将所学传授给更多人。“父亲原本要去邻村教芦笙,我替他去了,”杨德云回忆,“原计划教一个月,结果两周就教会了。”他先把芦笙曲谱写成简谱,第一天教唱旋律,第二天对应音孔讲解,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谈及芦笙文化的传承,杨德云注意到了许多变化。尽管周边会制作芦笙的人家仅剩三户左右,但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上门请教制作技艺,不少家庭也会带着孩子来挑选芦笙。“爷爷辈偏爱传统音质,父辈和年轻人则更喜欢改良后的大音量版本。”在他看来,这种选择差异正是芦笙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的生动体现。
杨德云的围裙换了一件又一件,上面的斑驳痕迹记录着与芦笙相伴的岁月。“我在芦笙上投入了太多心血,这辈子都会和它在一起。”对于未来,他充满期盼,“儿子今年9岁,等他再大些,我就把手艺教给他,至少让他记住芦笙制作的原理。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喜爱芦笙,把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 田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