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记者日前从福建省厦门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厦门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产业升级为支撑,在污染防治、海洋治理、低碳转型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攻坚战再深化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厦门接续开展减污降碳年、改革创新年、服务发展年、铁军建设年“四个对标年”活动,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2024年,厦门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实现100%,坂头—石兜水库、汀溪水库水质类别历史性提升至Ⅱ类。近岸海域国省控点位优良水质面积比达91.7%,海漂垃圾分布密度保持全省最优。“查、测、溯、治”,完成入海污染物源清单构建及西海域控污减排分析,入海排放口监测达标率100%。如今,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内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在60至80头,成为厦门海域生态健康的“金名片”。
实施2025年度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三轮“守护蓝天百日攻坚”,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PM2.5浓度降至历史最低值,推动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个发布范例。
在“净土”行动中,厦门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无废城市”建设复核得分位列全省前列。
向海而兴,海洋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厦门以“生态+产业”双轮驱动,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58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已达30%。下潭尾红树林湿地修复后,生物多样性提升超2.4倍,蓝碳交易量累计21万吨,占全国市场八成;翔安欧厝海域年增殖放流3.47亿个单位苗种,构筑起“海上粮仓”生态屏障。
产业端,厦门海洋高新区加速崛起,集聚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省重点项目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总投资5.5亿元,鹭江创新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今年发布的《厦门市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深海产业、海洋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40家,科技成果转化超100项。
机制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再提速
厦门以“改革破题”,编制两个地方标准,发布全省首批3个碳普惠方法学,首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助力新能安科技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一日办结”,为企业节省超50万元成本。18项生态环境领域惠企措施落地,建立“三单”(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清单、行政检查“无事不扰”事项清单、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联动机制,对28家企业实施“首违不罚”或减轻处罚,减免金额177万元。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全市国土空间287.97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4.01平方千米。3月,出台厦门市水系生态蓝线管理办法。6月,《厦门市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 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厦门还在全国先行先试,推动厦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立为地方性法规。40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清单落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5项经验向全国推广,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链条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厦门正以打造全国美丽城市建设标杆为牵引,一体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乡村、美丽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据了解,厦门将以“海洋十年”为契机,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等平台,贡献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此外,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则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示范应用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赛道上迈出坚实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