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美关系一紧张,“修昔底德陷阱”就成了西方舆论的高频词。
哈佛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拿着这个概念四处警示,说崛起国挑战守成国,历史上多数都打了仗。
第一次听这个理论时我还真有点被绕进去,可翻完中国历史再回头看,才发现这就是西方拿着自己的剧本,硬要给中国套戏服。
![]()
艾利森说自己研究了16个历史案例,12个都爆发了战争。
他举的英德竞争、拿破仑战争这些例子,确实是西方历史的真实写照。
但问题在于,他把西方“崛起就扩张”的老路子,当成了全人类的必然规律。
这就像有人一辈子靠抢东西过日子,就认定别人有钱了也会抢,未免太以己度人了。
中国的文明底色,从根上就和西方不一样。
中国有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这条线实实在在塑造了中国的文明逻辑。
![]()
线的南边,年降水量够数,能种水稻、种小麦,慢慢养成了稳定的农耕社会。
大家守着自己的田地过日子,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心愿,谁也没心思去抢别人的土地。
线的北边是干旱草原,只能游牧,牧民们逐水草而居,遇到灾年没吃的,就会南下劫掠。
如此看来,长城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它大致沿着这条等降水量线修建,从秦代开始就成了中原的防护屏障。
![]()
长城不是用来进攻的跳板,而是农耕民族保护家园的“防火墙”。
千百年来,中原王朝修长城、守边境,核心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农耕核心区,从来没想过要越过长城去征服草原。
长城与郑和
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候,反而不是自己主动扩张来的。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们把草原纳入版图;清朝是满族人掌权,进一步拓展了疆域。
有意思的是,这些外来征服者最后都被汉文化“同化”了,学着用儒家思想治国,采用中原的官僚体系。
![]()
本来想靠武力统治,最后却融入了被统治者的文明,这在西方历史里可不多见。
最能体现中国对外态度的,还要数郑和下西洋。
十五世纪的郑和船队,三百多艘船,两万七千多人,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要是换了西方列强,这么强大的船队出去,肯定会到处抢殖民地、划势力范围。
但郑和船队带着丝绸、瓷器这些宝物,一路访问印度洋沿岸国家,目的是建交,不是征服。
这种带着礼物去交朋友的航海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独一份的。
![]()
明清两代还搞过“海禁”,把沿海居民迁到内地,限制海上活动。
很多人觉得这是闭关锁国,其实背后是为了应对倭寇骚扰。
当时倭寇在沿海烧杀抢掠,朝廷无奈之下才出此下策。
这虽然阻碍了贸易发展,但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对海洋的态度是防御性的,只要没有外部威胁,就不会主动在海上搞扩张。
中国的考古发现也在印证这种防御性,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面具、树形祭坛、眼形纹饰居多,武器的占比低得可怜。
这些器物都是用来搞仪式、维护社会秩序的,跟西方遗址里随处可见的头盔、刀剑形成了鲜明对比。
![]()
大英博物馆早期中国馆的策展人刘瑞霖说,中国墓葬品都是按等级摆放的,贵族用青铜车马,平民用陶器,体现的是稳定的农业社会秩序。
反观欧洲,英国萨顿胡船葬里全是头盔和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满是燧石斧、矛头。
这说明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武士文化基因,迁徙和征服是他们的生存常态。
两种文明的差异,从这些出土文物里就能看得明明白白。
中西文明大不同
西方文明大多由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发展而来。
欧洲土地破碎,小国林立,遇到饥荒就很难自给自足。
![]()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靠贸易、扩张、殖民来谋生。
维京人靠劫掠为生,葡萄牙、西班牙当年跑遍全球抢占殖民地,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殖民地面积比本土大一百多倍,都是这种生存逻辑的延续。
美国作为西方文明的继承者,也没跳出这个圈子。
建国后通过美墨战争夺取德克萨斯等大片土地,吞并夏威夷,从西班牙手里抢过菲律宾、古巴,一步步扩张成今天的领土规模。
这种扩张基因,已经深深融入西方的文化血脉。
中国就完全不同了,农业社会的核心是稳定,土地能产出粮食,就能养活人口。
大家聚族而居,形成了复杂的宗族关系和社会秩序。
![]()
中国历史上也有战乱分裂,但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因为只有统一的集权体制,才能调动资源,把丰产区的粮食调到灾荒地区,保障所有人的生存。
这种对稳定的追求,还体现在“落叶归根”的文化心理里。
美国大法官斯蒂芬・菲尔德在1882年《排华法案》相关判决里提到,华工临终最大的愿望,是把遗骸送回中国。
这种对故土的眷恋,不是宗族排外,而是灵魂必须依附土地的文化心理。
这种心理,和游牧民族、海洋民族的迁徙传统截然不同。
宗教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欧洲曾以基督教为借口,发动过八次十字军东征,打着传播信仰的旗号进行扩张。
![]()
中国没有本土的普世宗教,祖先崇拜讲究的是敬天法祖、维系家族纽带。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信仰传入后,都被包容吸收,却从来没有被用来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本质上是用西方的历史经验来预判中美关系。
他忽略了中国文明的防御性本质,把西方的扩张逻辑强加给中国。
如果西方一直抱着这种“镜像幻觉”,觉得中国强大了就会像自己当年一样搞扩张,难免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敌意。
中国的崛起追求的是自身安全和领土完整,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是要当什么世界霸权。
![]()
我们从来没有主动侵略过别的国家,也没有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现在中国的国防政策依然是防御性的,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远少于美国。
中美关系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关键不在于中国的崛起,而在于西方能不能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
如果西方能放下偏见,认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会发现崛起不一定非要伴随战争。
和平相处、互利共赢,才是符合两国利益,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选择。
![]()
“修昔底德陷阱”不是无法破解的宿命,只要双方都能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尊重彼此的文明差异,通过外交沟通化解分歧,就一定能找到和平相处的方式。
毕竟,在核时代,战争没有赢家,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