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宁城村张氏人物志(一)
人生有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通过品德修养建立道德楷模,作为三不朽之首。国家也将“立德树人”列为教育改革核心任务,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立功就是建功立业;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人生有其一,便可以名垂青史。
城村张氏,指城村张光全、张九思家族。城村张氏,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积德累仁,先世多隐德,行医济世,广受赞誉。
张氏家族,世尚淳朴,人多耿直,嫉恶如仇,有孝行于家,忠义闻于国家;习武之人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勇敢抗击来犯之敌,保家卫国;从文的成为圣贤楷模,造福社会,品德名望,功业昭著,这是后世值得效法学习的好榜样。
自清初以来,张氏家族历代人物英贤辈出,仁人志士,名载史册,树立了张氏家族的光辉形象,得到社会广泛尊重和认可,成为张氏家族的楷模。张氏后裔以先贤为榜样,不忘根本,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风,光前裕后。现将历代城村张氏人物事迹整理于后,以供后人学习效法,不泯前劳,以励后效。
本篇收录的是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人物志”、卷八“艺文续” 所记载的清代张氏人物。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志 人物续
张师周,杨坡里城村人。性慷慨好施,与戚族里党贫乏者时周恤之,尝施药饵以馈病者。道光七年于村中设义塾,施村西地五十亩,以所入为延师岁资。同时施村东凹地五亩为义坟,于河底镇南坡施地十亩为修路之用。道光十年,于宜阳韩城镇西门外三里许施义地十亩,于白杨镇西门外施义地八亩,其碑皆尚存。咸丰三年,捐裕饷银壹万两,奖知府衔,授中议大夫。同治元年卒,年七十有一。
![]()
![]()
张师周神道碑
![]()
张师周神道碑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志 人物续 宦绩
张凤池,字知纶,号莲峰,城村人。少孤,生有至性,侍母疾,衣不解带者数月,事叔父能尽礼。同族兄弟八人,雍睦一堂,见者以为同胞。道光二十六年,中牟河工效力,特用道员,需次山左。二十九年摄盐运司事,却免盐商例金甚钜。
咸丰五年授登莱青兵备道①,峻拒苞苴,僚属皆严惮之。时值匪乱,统领抚标登镇营防陼柘园,甚为僧邸②所倚重,事见山东军兴纪略。鲁抚崇恩③惎之。适中英构衅,粤东阽危,乃檄往督造炮船,人皆劝公勿往,公毅然自任,备历艰险,船成果毁。再造,又被掠,粤事益急,仅以身免,遂罢吏议,时论多不平,传载艺文。次子守基,领光绪辛卯科乡荐,戊戌大挑分广东知县。
注释:
①【登莱青兵备道】: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兵备道。
②【僧邸】:指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蒙古族人。清朝晚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入为御前行走。历任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要职。
咸丰三年(1853年),授参赞大臣,督兵抵御太平军北伐,将其击溃,俘虏主帅林凤祥、李开芳,晋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御前大臣兼钦差大臣主持天津海防,并亲率蒙古骑兵及八旗军驻防大沽口。
咸丰九年(1859年),在大沽口之战中挫败英法联军,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旋即失守大沽、天津,于八里桥之战遭遇大败,被削职,留钦差大臣衔。
咸丰十年(1860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复授御前大臣、亲王。
同治四年(1865年),在曹州高楼寨中伏被杀,时年五十五岁。同治帝与两宫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图形于紫光阁。僧格林沁宿卫宫廷、领军征战多年,颇得道光帝、咸丰帝宠信,被称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
他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颇得爱戴。但亦有他“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的记载。有《科尔沁郡王奏稿》4卷传世。
③【鲁抚崇恩】:指山东巡抚崇恩。
![]()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八 艺文续
张莲峰先生传
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王作孚①
张凤池,字知纶,号莲峰,其先世多隐德。大父省斋公②,性豪爽,好施与,尝馈药饵,活人无算。又置义田,建义塾,嘉惠后进。父明远公③,筮仕山左,因转甘饷,没于旅邸。公方幼,依其仲父圣脉公④成立。服事唯谨,及长喜读书,尤笃内行。侍母程太夫人疾,衣不解带者数月。同祖兄弟八人,埙篪唱和,雍睦一堂,见者皆以为同胞也。
道光二十六年,中牟河工效力,特以道员用,需次山左。越二年岁饥,输赈累万。二十九年摄盐运司事,却免鹾商例金甚巨。
咸丰五年,授登莱青道,所治有声,僚属罔敢干以私。时山左匪乱,统带山东抚标登镇营驻德州柘园,防剿兼施,日夜劳瘁,屡击贼获胜,僧忠亲王⑤深器重之。事见《山东军兴纪略》。由是为大府⑥所惎,值中英失和,粤东戒严,海氛不靖,遂檄公赴粤监造炮船,同列咸视为危途,劝公勿往。公亦知事多龃龉也,乃毅然曰:“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我苟避,谁当往者? ”径往。备历艰险,船成毁于兵燹;再成,又遭掠。大府责偿,坐是罢职。
呜呼!人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亲,竭力尽职,无有二心。今之膺显秩,享厚禄,避险趋夷,委曲以全身家者皆是也。其自为计则得矣,如社稷何?使公当日不毁家纾难,坐拥厚资,高尚不仕,孰得而议之?即仕矣,或依违养望为希荣,固宠计人,又孰得而议之?乃力任艰钜,卒以身犯难,为不易为之事,而赍志以没。人谓公之拙于谋,不知正公之勇于义也。朝廷方浸浸响用,天若稍假公年,而公亦必大有造于百姓,其不能待以死天也,非人力之所能为也。余取其高风亮节,卓然可传者书之。后之览者,亦可考其生平而想见其为人矣。
注释:
①【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王作孚】:山东省济东泰武临分守道王作孚。
山东济东泰武临道:济东泰武临道是清代山东省下设的分守道,始设于康熙九年(1670年),初名济东道,驻德州。康熙十八年迁治济南府,管辖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四府及临清直隶州,衙署设正四品道员,总揽辖区政务并配备典吏、攒典及库大使等职官。
王作孚(1824年-1894年),原名永恩,号春亭,汉族,贵州省绥阳人,晚清诗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七省盐运使。著有《金字山房诗稿》及《制艺》。
王作孚于1849年中举,1856年任五品衔花翎,后任兵部员外郎。1861年参与英法换约交涉,因不辱使命授总理衙门章京。历任江西瑞州府知府、山东曹州府知府等职,任内清理积案、督办河工。1876年署兖沂曹济兼河运道,1879年任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员,1883年任署山东按察使。1891年改授盐运使,其间参与处理“兖州教案”。
②【大父省斋公】:大父,指祖父。省斋公,指张九思,字有益,号幹夫,又号省斋,故称“省斋公”。
③【父明远公】:父:父亲。明远公,指张师禹,字明远,故称“明远公”。
④【仲父圣脉公】:仲父:叔父。圣脉公指张师周,字圣脉,故称“圣脉公”。
⑤【僧忠亲王】:指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蒙古族人。清朝晚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⑥【大府】:原指上级官府,出自《周礼·天官》。据《周礼》记载,天官所属大府为掌府藏会计之官之长,设下大夫二人及上士、下士等职,辅助大宰管理赋税财物。多释为“州的上级官府”,亦有观点认为指管辖数州的官府。也泛指上级官府。
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此处指山东巡抚崇恩。崇恩,满洲正红旗人,系满清皇室。出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历任山东巡抚、内阁学士等。
![]()
![]()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八 艺文续
![]()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