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雄心勃勃地宣布了一项惊人计划:到2026年将3000亿美元产能转移到印度。
而西方媒体一片欢呼,认为这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终结的开始,印度将接棒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
六年转瞬而过,结果却出人意料:印度工厂陷入停产困境,而郑州工厂即便开出近万元返费也一工难求。
亏大的“印度布局”,富士康终是老实打开大陆新赛道?
当年印度政府为吸引富士康,开出税收减免、土地低价等优厚条件,甚至直接提供现金补贴。郭台铭也信心满满,公开表示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红利,人工成本比中国大陆低约三分之一,将成为苹果产品的重要代工基地。
![]()
然而,美好的愿景很快被现实击碎。
最令管理层头疼的是电力供应问题。印度电网频繁跳闸断电,工厂不得不长期依赖柴油发电机维持运转,仅这项额外支出,每年就增加超2000万美元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困难重重。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模式,在印度遭遇“水土不服”。大陆工人早已习惯的防静电手环,在印度员工眼中却被视为“束缚自由的枷锁”。
![]()
更令人惊讶的是,表面上印度工人月薪约为1200元人民币,比大陆低三成左右,但综合运营成本反而高出14%。高达八成的关键零部件仍须从中国空运输入,一颗普通螺丝钉经海关清关、长途运输等环节后,价格翻升三倍以上。
质量差异更是明显。2023年iPhone 15在中印两地同步投产,印度产线良品率仅为75%,而郑州工厂稳定维持在95%以上。
大量不良品返修带来的损耗进一步拉高了成本。仅2024年,因产品质量未达标,富士康印度工厂遭苹果扣款金额就突破1亿美元。
![]()
面对印度困境,郭台铭悄然调整战略重心,开始推动产能回迁。2024年,富士康新事业总部正式落户郑州,重点布局产业链资源整合、前沿技术储备以及资金调度支持。
但回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当其冲的是人力短缺问题。
在iPhone 17发布前夕,郑州工厂因交付压力骤增,将返岗奖励提升至9800元,并破例允许“自愿放弃体检”的特殊招工政策,当天即招募上千名新员工。
![]()
现实很快显现弊端,一线员工每日工作时长普遍超过10小时,流水线节奏极快,几乎没有喘息机会,不少人入职不到一个月便选择离职,最终能坚持到领取全额返费者不足三成。
这背后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随着本土代工企业的崛起,工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早年曾在富士康流水线上务工,如今她带领的企业已成为苹果供应链中的关键角色。
面对苹果分散产能的要求,立讯精密采取了更为明智的策略,仅转移基础型号手机的简单装配工序,高端机型的核心制造与研发环节始终保留在国内。
![]()
比亚迪电子则走出另一条发展路径:并未盲目追随赴印建厂潮流,而是深耕国内市场,依托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在智能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2024年,仅来自华为的相关订单就为比亚迪电子贡献了45亿元营收。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印度业务进展缓慢甚至亏损连连,富士康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异常抢眼。其在中国上市的主体工业富联,近四个月内股价飙升200%,市值激增约6000亿元人民币。
![]()
这一背后,隐藏着郭台铭全新的战略布局,全力押注储能产业。
富士康正在建设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该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能预计可达3GWh,目标是跻身全球领先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行列。
凭借储能系统与AI服务器代工两大新增长点,富士康正逐步减少对苹果订单的依赖程度。
![]()
这一转向恰逢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风雨洗礼中练就了韧性力量,一个个产业逆势而行。从新能源汽车到工业机器人,从5G到人形机器人,中国制造正浮现新版图。
富士康选择此时加码投资郑州的储能产业,看中的正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河南拥有比较完善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电池产业链头部企业已在郑州、洛阳投资设厂。
反观印度方面,所谓的“大规模产能转移”更像是一场尚未成功的试验性探索。
![]()
2025年,富士康计划在印度生产2500万至3000万台iPhone,数量看似可观,但仅占苹果全球年产量的10%到15%。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宣称手机年产能超过5亿台,实际年产量却仅有2.5亿台,半数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而本土财阀也开始入场争夺话语权,塔塔集团已与苹果联手建厂,目标两年内拿下印度iPhone总产量的一半份额,这无疑将进一步挤压富士康的生存空间。
![]()
这场历时六年的跨国产能迁移大戏,为全球制造业上了一堂深刻课程,劳动力成本只是产业链布局的一个变量,真正决定竞争力的是稳定的基础设施、成熟的技工队伍以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体系。
“郭台铭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以为自己转移的是‘工厂’,实际上他只搬走了一堆‘桌子’。”一位供应链专家点破了关键,“他把廉价劳动力,错当成了核心竞争力。”
![]()
在中国经营企业,优势远不止于人工成本。中国拥有稳定的电力供应、高效的物流网络、成熟的产业工人,以及完善的配套产业链。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真正“王牌”。
目光转回郑州富士康工厂,新投产的储能电池生产线正加速运转。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早已从单一的成本比拼,升级为产业链生态系统的全面较量,而富士康如今便是最好的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