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运行畅,则精神饱满,气色红润;若气衰血亏,再丰盛的饭菜也难挽回那份由内而外的“精气神”。不少人一到换季或劳累后,面色发白、头晕乏力,就以为是“休息不好”,殊不知,这些信号也许正是身体在提醒:气血亏虚,需早调理。
![]()
一、气血不足,多是“亏”出来的
“亏”,并非指吃得少、睡得少那么简单,而是长期的过度——过度劳神、过度熬夜、过度情绪起伏。东汉名医张仲景曾言:“劳则气耗,思则神伤。”现代人昼夜颠倒、三餐不定,长久下来,身体的气血自然会“入不敷出”。
从中医视角观之,气乃推动生命活动之动力,恰似灵动之风,赋予生机;血为滋养周身之源泉,仿若潺潺溪流,润泽万物。气虚,则提不上劲,稍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血虚,则面色泛白、头晕眼花、手脚冰凉。很多女性在月经、生产或压力大后,气血大量亏耗,却以为“熬熬就过去”,殊不知,长期透支,如同灯油将尽,再明亮的火焰也终会暗淡。
![]()
二、身体出现3种变化,或在提醒气血不足
身体其实一向诚实,它会用细微的信号试图告诉你:该补一补了。
第一,面色无华,唇色淡白。
古人以“面如桃花”为美,桃花之气,实为气血充足的象征。倘若脸色呈现晦暗之色,嘴唇亦失去往昔的色泽,这往往意味着血液循环已然减缓,曾经的红润光彩也悄然消逝。照镜时若觉得自己“气色寡淡”,不只是熬夜的锅,也可能是气血双亏的缘故。
![]()
第二,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素问》有言:“血不养筋,筋缓;血不养脑,则眩。”大脑是“血之府”,当血不能及,氧气和营养供应下降,便容易精神涣散、思维迟钝。若最近总是提不起劲、记性变差,不妨在调整生活节奏的同时,检查是否因气血不足而致。
第三,手脚发凉,失眠多梦。
气虚不能温阳,血虚难以濡养,末梢循环不畅,手足自然冰冷。夜里睡不踏实,频频做梦,也多与血虚扰心有关。有人说“天一冷就心慌手凉”,其实,不一定怪天气,可能是身体的“炉火”不够旺。
![]()
三、补气养血,要趁早,也要得法
补气血,从来不是一味“大补”。真正的养,是顺应节律、平衡身心。
1. 饮食是根本。
五谷为养,果蔬为辅。黑芝麻、桂圆、红枣、山药、瘦肉、红豆等食材,是传统食补中温和的“良方”。可常煮粥、炖汤、泡茶饮用,但要避免空腹大量进补。尤其是女性,经期与产后更宜少而勤补,忌寒凉食物。
![]()
2. 休息是关键。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古人提倡顺应自然,保持作息。长期熬夜,犹如无形的“窃贼”,悄然暗耗肝血,令心气难以安宁。此不良习惯,于身体康健而言,实乃隐患,切不可小觑。建议每晚尽量在23点前入睡,让身体有机会修复气血。中午小憩片刻,也是养血的良方。
3. 情绪要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恐惧伤肾。《黄帝内经》早已指出情志与气血的微妙关系。长期心情抑郁,易致气机郁结。气行不畅,血运受阻,进而形成血瘀之象。此时盲目进补,非但无益,反而会使气血愈发壅滞,愈发不通。适度运动、放松呼吸、与人交流,都是“通气血”的天然妙药。
![]()
4. 动为生机。
行气生血,静则不流。太极、散步、八段锦等缓和运动,有助于促进循环,引气入经。气行则血行,动并非耗,而是固。
四、别等身体“示警”
不少人总是在体检发现贫血,或气色变差到被他人提醒时,才想起要调理。实际上,气血亏虚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在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它就像一场隐秘的“持久战”,在我们的忽视中悄然侵蚀着身体的健康。
![]()
《淮南子》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身体的许多变化,最初只是轻微的疲惫、偶尔的心悸。如果能在日常里“忍一忍忙碌”,为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常养、常动、常笑,也许气血自会如溪流复活,润物无声。
气血足,百病少;气血虚,五脏先。调养气血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对生命的温柔照料。别等身体透支才开始补救。趁年轻趁早,食好一餐饭,睡好一个觉,散好一段步,让气血在每个呼吸间流动自如,这是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养生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