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 日,推土机开进总统府邸后院,四天内,一座有 122 年历史的建筑被夷为平地。政府停摆,联邦雇员拿不到工资,白宫却在扩建;历史保护组织集体抗议,推土机照样进场。
![]()
白宫东翼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头瓦片,自 1902 年兴建起它见证了二战动员、冷战博弈,也曾是第一夫人的办公地和白宫电影院的所在。
1942 年加建的二层至今仍保留着罗斯福时期的设计痕迹,而如今,这段历史被推土机碾成了瓦砾,这场拆除行动启动得毫无预警。10 月 20 日早上,重型机械开入,至 21 日晚,大部分结构已被清空。
与 7 月特朗普曾公开承诺宴会厅 “靠近但绝不接触” 现有建筑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三个月前他说保留原貌,三个月后就亲手推翻了 “原貌”。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会呼吁暂停工程,但没人接话,项目没有经过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的完整审查,审批流程也被跳过。
资金像水龙头拧开
特朗普的相关表述,听起来像是玩笑,背后却是严肃的政治伦理问题。原定预算 2 亿美元的宴会厅项目,到开工时已飙升至接近 3 亿美元。
这多出来的 1 亿是谁掏的?特朗普称资金来自 “爱国者”、个人和企业,目前已公布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 30 余家捐赠企业名单,但具体金额未完全透明。
10 月 15 日一场 “白宫晚宴” 成为募资高峰,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地产商齐聚一堂。Alphabet 此前缴纳 2200 万美元反垄断诉讼和解金,之后又 “自愿” 捐款资助宴会厅工程(两者无直接关联),微软、亚马逊代表也出现在宴会名单上,但具体金额无从得知。
前白宫伦理律师佩因特直言,这是 “付费入局” 的典型案例。捐款本身不违法,但当捐款换来政治象征空间的参与权与命名权时,问题就变味了。
白宫不是私人俱乐部,不能按谁出钱多就装饰成谁的风格。特朗普的 “金主名单” 虽已部分公开,但具体金额未透明披露,公众被蒙在鼓里,只能看着一栋栋历史建筑变成金光闪闪的新派宫殿。
看过效果图的人可观察到其设计风格镀金边框、水晶吊灯、黑白大理石地板,风格张扬,线条繁复,与特朗普个人偏好的奢华风格相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宫装修,更像是某种私人奢华品味的政治再现。特朗普没有掩饰对这种 “镀金时代” 风格的偏爱,这次,他干脆把它搬进了国家最高权力象征之中。
新宴会厅面积达 8300 平方米,容纳人数超过 999 人,远超白宫原有最大空间的设计容量。它不再是为国事礼仪服务的功能空间,而成了展示个人审美和政治理念的展览厅,这不是简单的装修,更像是一场国家认同的再编码。
特朗普在此前就曾签署行政命令,要求联邦建筑 “回归经典审美”,这次宴会厅改建不过是那场 “审美战争” 的延续。他试图通过建筑语言讲述一个 “传统回归” 的故事,但问题是,这种传统是否真的属于美国历史,还是更接近于个人品牌的视觉延伸?
反对者认为这套风格 “浮夸”“媚俗”,与白宫原有的庄重气质格格不入;支持者则声称这是 “美式荣耀” 的体现。
讽刺的是,宴会厅动工时,美国正陷入政府预算僵局,数十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食品补助、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陷入停摆状态。
对比之下,白宫施工现场却热火朝天,不差钱、不差人、不差时间。这不是资源分配的问题,而是政治姿态的选择。当国家机器停摆,民生问题堆积如山,执政者选择优先修建一座豪华宴会厅,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公开表达。
白宫本应是国家统一与公共利益的象征,变成私人品牌的展台,民众的感受自然复杂。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已对资金来源展开调查,特别是是否涉及外国资金的问题。在当前国际局势高度敏感的背景下,任何涉及外资影响政治空间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成安全隐患。
宴会厅未来的命运不只是建筑层面的争议,它关系到制度透明、政治伦理和公众信任的全链条。特朗普的 “金色工程” 可能盖得起来,但能否站得住脚,还要看社会和制度的回应。
特朗普关于施工与资金的表述,虽未直接提及 “捐款太多”,但国家的信任值是否还够用,才是更值得问的问题。宴会厅终究会建成,但它所代表的,不只是空间的变化,而是权力、金钱与象征意义的三重叠加。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