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业中,虫害防治与灌溉管理常被视为独立环节——农民白天背着药箱打虫,傍晚拖着水管浇地,两者缺乏联动。但随着智慧农业的普及,自动虫情测报灯与智能灌溉系统的协同,正重新定义农田管理的效率边界。
![]()
自动虫情测报灯
光控虫情:24小时不间断的“虫眼”
自动虫情测报灯的核心是光学诱捕+AI识别技术。设备内置365nm紫外光或405nm紫光LED光源,模拟害虫趋光特性,吸引稻飞虱、棉铃虫等目标虫类。当害虫撞击玻璃屏落入远红外处理仓后,高清摄像头会拍摄虫体图像,AI算法通过形态、颜色特征比对,精准识别虫种与数量。例如,某水稻基地通过光谱优化,使稻飞虱诱捕量提升70%,同时减少对瓢虫等益虫的误伤。
这套系统不仅能“看虫”,还能“算虫”。通过长期数据积累,AI模型可挖掘虫害周期性规律——比如,结合温湿度传感器发现,当夜间湿度>85%且温度>25℃时,斜纹夜蛾幼虫孵化率会激增3倍。这些规律为灌溉策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
自动虫情测报灯
水控虫态:灌溉策略的“生态调节器”
智能灌溉系统的核心是按需供水,而虫情数据能成为调节灌溉量的“隐形参数”。例如,当测报灯监测到蚜虫密度超标时,系统会分析作物当前需水量:若土壤湿度适宜,则减少灌溉频次,避免田间湿度过高导致蚜虫繁殖加速;若作物处于抽穗期需水关键期,则调整灌溉时间为清晨,利用低温环境抑制虫害活动。
在西北某苹果园的实践中,系统通过虫情-灌溉联动模型发现:5月下旬蚜虫高发期,若将灌溉量从每亩40立方米降至30立方米,同时配合生物防治,蚜虫种群数量可减少40%,而果实糖度提升2%。这种“以水控虫”的策略,本质是通过调节农田小气候,打破害虫生存的温湿度平衡。
![]()
自动虫情测报灯
数据闭环:从“被动灭虫”到“主动防御”
两者的协同更深层在于数据融合。虫情测报灯采集的虫种、数量、活动时间等数据,与灌溉系统的土壤湿度、灌溉量等数据,通过农业物联网平台整合分析。例如,某蔬菜基地的模型显示:当斜纹夜蛾幼虫密度>5头/平方米,且土壤湿度<60%时,启动滴灌系统喷洒生物农药“短稳杆菌”,防治效果比传统喷雾提升35%,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
这种“监测-分析-决策”的闭环,让农田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正如云飞科技团队所言:“虫情是农田的‘脉象’,灌溉是‘药方’,两者协同才能标本兼治。”
![]()
自动虫情测报灯
未来:农田里的“光水共生”
随着5G、量子传感等技术的发展,虫情测报灯与灌溉系统的协同将迈向更高阶。例如,未来设备可能集成纳米级虫体运动检测传感器,结合AI自主决策系统,在监测到虫害初期自动调整灌溉策略,甚至联动无人机释放天敌昆虫,形成“物理+生物+化学”的立体防控网。
在江苏某智慧稻田示范区,这种协同已初见成效:虫情测报灯发现稻飞虱密度超标后,系统自动规划无人机作业路径,同时调整灌溉量为“干湿交替”,使农药使用量减少40%,虫害损失率下降35%。这或许预示着,未来的农田里,光与水的交响曲,将奏响更高效的丰收乐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