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四川试点取消中考”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尤其在家长圈中激起千层浪。不少石家庄家长更是“羡慕嫉妒恨”:为什么别人能取消中考?而我们连中考“小四门”改革都遥遥无期?然而,没两天,上海和四川的教育部门就迅速辟谣:他们并非取消中考,而是在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这看似是一场乌龙,但却牵动着全国家长的神经,取消中考,反对内卷,减缓分流压力和焦虑,成为了全国大部分家庭的共同期盼!
![]()
“取消中考”是误读,但“贯通培养”是新趋势
所谓“贯通培养”,是优质高中向初中延伸办学,或优质初中向上衔接高中课程,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12年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连贯设计。这种模式的核心不是绕开考试,而是打破学段壁垒,构建长周期人才培养机制。虽然不是全面取消中考,但确实为少部分学生提供了免于中考压力、直接升学的可能性。其实,这类探索早已在北京落地多年,像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八十中等名校和教育集团,“0.5+3”“1+3”“2+4”等贯通培养早已屡见不鲜,目的就是让优秀的尖子生提前锁定高中学位,减少应试内耗,专注能力发展。
![]()
而在石家庄,也曾有过类似尝试——42中曾设立直升班,实现了课程贯通、师资共享、个性化培养。可惜的是,这一创新实践目前已被叫停,相关模式也随之销声匿迹。但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北京的经验,还是上海、四川的新动向,都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长周期、贯通式、集团化的贯通培养模式,应该是未来中考改革的趋势,更是将来12年义务教育普及的“试验田”。
![]()
取消中考不等于缓解焦虑 ,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很多人幻想“取消中考”就能缓解教育焦虑,家长们与其盼望着“取消中考”,不如呼吁尽早普及高中教育。而且在我看来,即便将来普及高中教育(实现12年义务教育),也并不意味着必须废除中考。相反,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双轨制”,给家长和学生是否参加中考的选择权。参加中考,按成绩排名进入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延续现有选拔机制,保障公平竞争与人才筛选。不参加中考,可通过就近摇号或者综合评价等方式,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减轻升学压力。这样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兼顾社会公平;既满足教育普惠的需要,又能保留精英培养的空间。当然,我们还需要用高考来筛选拔尖创新人才。如果从小学到大学全靠摇号入学,那谁来攻克“卡脖子”技术?谁去攀登科学高峰?从这个角度看,现阶段的教育还不能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是要因材施教。
![]()
河北新一轮中考改革,应把“贯通培养”纳入议程
当前,河北省新一轮中考改革尚未公布具体方案,“小四门是否取消”“从哪届开始调整”等问题仍无官方定论。但在政策酝酿的时候,我们必须具有前瞻性思考,把“贯通培养”作为河北中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在条件成熟的教育集团开展试点。原因有三:一是有经验可循。尽管42中的直升班已被暂停,但实践证明,贯通培养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二是有条件支撑。近年来,石家庄一中、二中、43中、42中等名校纷纷组建教育集团,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这些集团完全有能力在内部建立“初中—高中”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师流动机制和学生评价标准,为贯通培养提供组织保障。现在咱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
![]()
三是有国家战略需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沃土计划”“脱颖计划”,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掘具有创新潜质的苗子。而贯通培养正是落实国家战略的最佳载体。它能让那些思维敏捷、学科特长明显的尖子生,摆脱中考反复刷题的“内卷陷阱”,腾出时间投身竞赛、科研、发明创造等领域。我知道,很多理科天才在初中就学完了高中的数理化,但他们却要在初三花1年时间反复练习“送分题”,这不是浪费是什么?
![]()
当然,有人担心:一旦开放“直通车”,会不会加剧不公平?会不会催生新的择校热和权力寻租?我理解这种担忧,但也必须强调:这种贯通培养的试点应严格控制规模,宁缺毋滥;而且入选标准必须公开透明,结合学业表现、竞赛成绩、发展潜力多维评估;还可以实行“淘汰+补充”的机制,避免“一选定终身”。总之,只要规则公正、过程阳光,就不会沦为特权的通道,反而会成为激励顶尖学霸奋发进取的引擎。
![]()
缓解中考焦虑,还应扩大优质高中供给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对贯通培养进行试点的同时,河北的中考改革还需要加快和扩大高中教育资源的供给,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这才能让“上高中难”的焦虑逐步缓解。根据@高老师聊石事的统计,虽然中考人数这两年一直增加,但石家庄高中升学率其实并不低,而且每年还都在提升。但是,为什么大家的感受依然是上高中很难呢?而与此同时,今年石家庄还有不少民办高中未能招满,还需二次征集志愿。
![]()
这种反差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并不缺少高中学位,缺的是优质高中的学位!尤其是在中考命题趋于简单的大背景下,分数普遍虚高,“一分千人”的现象愈发严重。结果就是:大家都考得好,但好学校就那么多,竞争反而更激烈了。所以,我们新一轮的中考改革,不应只是“小四门”的增减或者计分方式的变化,更应是一次系统性的育人模式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